周末的珠江新城依然人来人往。
白领拿着骑手送来的外卖快步走回公司继续加班,放暑假的中学生走向图书馆开始另一种「上学」,游客忙着和广州塔同框,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没有太多人留意到,在广州大剧院里面,此时此刻正在举办着一个行业的「大事」。

大家才慢慢发现原来字体也可以变得很时尚。
今年这场文字的狂欢终于来到我们身边的广州,在现场发布了 32 种不同风格、 100 多款字体,还有行业内几位顶级字体设计师的精彩演讲和对谈。

设计一套字体要两三年
字体作为信息传达的基础,在整个设计领域应用都甚为宽广,无论LOGO、创意广告、电视包装,还是H5标题、海报,可以说有标题的地方就有字体设计。
日本知名字体设计师小宫山博史曾说「字体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和技术,虽然它的视觉展现出的尺寸非常小,但它却传播出很多重要的意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发展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中国汉字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古代很多人都喜欢研究汉字字体、书法,并不断并投入了大量时间、智慧。但到了现代,当我们拥有了电脑、科学技术之后,却很少人再愿意花心思在这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字体设计是一件大家看来很「麻烦」的事情。
与一般行业不同的是,字体设计是一个需要长期专注,花费大量时间放在制作上的设计行业分支。
笔者因为工作性质经常需要用到不同的字体,一直以来都以为临摹一定数量的字体,然后放进电脑程序里,即可自动生成一套新字体。「 99.9% 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字体是一个一个设计出来的。」方正电子字库的黄学钧接受采访时曾感叹道,「他们认为这个东西是机器做出来的,横竖撇捺,扔在机器里,黑体字、宋体字就出来了。」

如果单凭一个人做一款字体,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漫长的制作过程和高昂的开发费用导致很多有心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望而却步。要想盈利的话就必须依赖于后期反复的大量销售,一款字体才能赚钱。
但盗版的猖獗曾让这种盈利模式陷入困境。

被盗版吞噬的字体行业
上世纪90年代,字体行业曾经迎来自己的「高光时期」。当时主要媒介集中在纸上,各大出版社和印刷厂,直接向字库企业进行采购,字库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国内有数十间字库厂商竞争,年销售额能达到数十亿元。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互联网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也深刻的冲击了字体行业。
网上大规模的盗版成为字体行业发展最大的绊脚石。方正字库曾和徐静蕾开发了方正静蕾体字库,每套售价 10 元,最后正版软件只卖出2000多套,到了市场上扯的盗版却有几十万套。字体行业开始进入寒冬,2006年字库企业锐萎缩到只剩5间,盈利成了天荒夜谈,其中国内最大的字企方正字库,还要依靠方正电子的其他业务进行补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字体设计师除了法律维权除了诉讼有了更多的途径。2012年,国内字体研发机构造字工房在微博控诉《失恋33天》涉嫌侵权使用自己公司开发的「悦黑体」,得到舆论的声援和媒体的跟踪报道,最终以后者全额赔偿达成和解告终。

时至今日,关于汉子字体的设计,日本共有超过 3000 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字使用区和汉字发源地的中国却只有 1000 套。
除了版权问题,「没人」是这个行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04
没有年轻人愿意入行
郭炳权,今年72岁,佛山南海人,从事中文字体设计43年。
1968年郭炳权在香港一间跨国广告公司做美术主任,期间发现中文字体全部由日本供应给,顿时感到诧异「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要靠日本来供应排版机」,后来有了「不如我自己出来搞中文字体」的想法。1973年,郭炳权毅然离开了高薪高职的广告公司,成立了一间中文字体设计公司「C.C.C」。一开始遇到很多困难,但当时有一群也是热爱中文字体、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公司,让公司顺利步入正轨。


然而,在高校的教育中往往重视平面设计而忽略字体设计,鲜有专门教授字体设计的对口专业,字体设计的选修课也只是浅显的基本的讲解,不被学生重视。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专业从事字体设计的设计师不到百人,普遍平均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在国内的字体公司里,如方正、汉仪、华文等,字体设计师大都是高中毕业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发字体本来的枯燥,使其是一项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另一方面,字体行业的不景气导致待遇不高,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加入。目前大多字体设计师,工作起来依然需要依靠爱和情怀。
当我们在电脑每打字一分钟,这一分钟的字就需要字体设计师花上两个月的时间不断钻研、临摹、修改。
每个字,都来之不易。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