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闭关锁国多久了(朝鲜从什么时候开始闭关锁国的)

抒情君 1,164

自打建国起,朝鲜就以封闭闻名于世。冷战结束后,朝鲜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未有松动,反而愈演愈烈——不仅对美日韩等敌国坚决排斥;就连对中俄等友邦,交往中也是颇多限制。

朝鲜的这种做法,看上去是极无道理的。毕竟经济全球化已为世界潮流,各国莫不以开放求发展。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闭关锁国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落后。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时至今日,朝鲜已成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家经济基本崩溃,甚至连粮食都难以自给。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外部援助,这个国家撑不了多久就会大乱而亡。

可即便如此,朝鲜的闭关锁国政策依然没有松动——不仅没有松动、甚至经常还有收紧的趋势。这种逆潮流而动的行为,在让我们大摇其头的同时,也不得不探讨一下,朝鲜为何这么坚持?

对外开放的国家认同危机

对外开放可以拉动经济发展,这一点平壤当局不可能不知。但是,一旦打开国门,在引进资本、技术的同时,外部的思想理念也会随之进入,国民的视野范围也会随之拓宽,进而在思想层面对政治体制造成严重冲击:

最先出现的便是信仰的崩溃和政治合法性的丧失。一旦朝鲜国民的视野范围跨出国门,外国高度发达的文明水平和本国极端贫困落后的现状,会对朝鲜国民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

国内外天堂地狱般的差别,会在一夜之间摧毁朝鲜原有的意识形态体系,国民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感急速下降,对现行政治体制产生怀疑,进而使国家的统治基础发生根本性动摇。

而敌对势力的影响,更会加重朝鲜政权的危机。与朝鲜长期敌对的美、日、韩均是全球文明发展程度领先的国家。尤其是韩国,与朝鲜同文同种,无论是历史、政治、还是国民的情感,都将两国民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国门打开,对韩国有了全面、充分认识,朝鲜国民弃朝拥韩的政治立场变化将无法遏制。再加上韩美利用朝鲜开放,在朝鲜国内的大力推波助澜。朝鲜政权的统治合法性将荡然无存。

对外开放的经济影响是长期的、渐进式的。它并不能在一夜之间扭转国家贫弱至极的现状,但却可以在一夜之间摧毁维持政权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体系。这种内部的混乱,再加上外部敌对势力的趁机进逼,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使朝鲜政权灰飞烟灭。从这个角度出发,完全可以理解朝鲜政权为何对开放顾虑重重了。

开放的先天不足

当然,对于封闭的中央集权式国家而言,开放虽然有风险,但也并不就意味着一定会导致政权覆亡。至少在现实层面,就有一个成功抵御住这种冲击的先例——中国。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也面临着和当下朝鲜极为相似的困境——它同样与外国有着天上地下般的差距,同样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甚至,它同样有一个同文同种,经济高度发达、政治上又互相敌对的所谓“国家”——以“光复大陆”为目标的“中华民国“。

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之初的中国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意识形态冲击,但最终,中国政府度过了危机,在保证政权和体制延续的同时,享受到了开放带来的巨大收益。

有中国的珠玉在前,朝鲜政权似乎也并非没有胜算。但即便如此,朝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这又是为何?

归根到底上还是因为国情和国际环境的不同。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全球仍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此时的中国虽则贫弱,但大国身躯和与苏联大范围接壤的地缘关系,使其具备被美利用的价值。在80年代这个美国瓦解苏联的关键时期,完整且相对强大些的中国对牵制苏联有利无弊,故美国不会为颠覆中国政权而投入太多精力。

而台湾虽与大陆敌对,但两者体量差距实在过于悬殊。这种情况下,虽则台湾经济远比大陆发达,但地缘实力的天然差距,使大陆即便在贫弱状态下,仍能对台湾保持强大压力。在随时可能被大陆报复的情况下,台湾的渗透自然束手束脚,顾虑重重。

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西方开始加强对华进逼。但一则大陆经济已有起色,二来中国的大国体量,也使得要颠覆这样一个政权,资源投入较大;再加上苏东巨变使中国政府高度警觉、对外政策又韬光养晦、低头做小。这种种因素,使西方的颠覆攻势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而台湾,在大陆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彻底意识到“光复”已成梦呓,索性一个转身,为求自保而走向台独。

所以说,中国政权的“闯关”成功,是建立在有利国际政治环境和自身大国体量基础上的。而轮到朝鲜时,就没有这个本钱了。

韩国的存在,使朝鲜政权和美系势力之间没有缓和的可能。如此一来,朝鲜即便选择开放,也无法获得来美、韩资本的大力支持;倒是美、韩很有可能利用这个渠道,以意识形态和资本为手段、暗中分化拉拢,行颠覆朝鲜政权之实。

鉴于朝鲜的小国身躯,颠覆这样一个弱小国家的政权,并不需要投入巨量资源。在这种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美、日且不论,至少韩国肯定是有意愿、也有能力买这个单的。

对华开放与金家命运

当然,朝鲜的对外开放,也不是非得面向美、日、韩、欧不可。在向东遇阻的情况下,朝鲜也可以调头向西,通过对中、俄的单方面开放,获得经济实力的提升。

中俄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大国和资源大国,完全可以对朝鲜经济提供足够支持;同时,朝鲜的国力增长和政权巩固,也符合中俄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朝鲜完全没有道理将中俄拒之门外。但事实却是,即便是对中俄这两个“盟邦”,朝鲜也是拒之千里——这又是一个看上去极不合常理的做法。

而这个问题,则要从朝鲜政权内部,或者说从金家王朝利益的角度来做解答。

一旦面向中俄开放(鉴于地缘关系及中俄经济实力,这种开放主要是对中国),那么中国势力将大举进入朝鲜,进而对朝鲜政权的独立性产生威胁。

当然,从国家利益出发,中国绝不会颠覆朝鲜政权。但对所谓的“白头山血统”和独裁体制,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人民,都没有任何兴趣。甚至,由于金氏祖孙三代屡次耍弄权术,损害中国利益,中国更是对其厌恶至极。只是朝鲜极端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无法在绕开金氏的情况下影响朝鲜政治,出于更大战略利益考量,只能容忍金氏独裁的存在。

而朝鲜一旦开放,中国对朝鲜内部的直接影响力将大大增加,同时中国政府必然会与金正恩以外的朝鲜政治势力产生直接接触——而这一切都是在金正恩控制范围之外的。如果中国以此为契,在朝鲜政坛内部扶植亲华势力,那将对金正恩的独裁构成致命威胁。如果金正恩不想放弃权力,那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闭关锁国,阻绝中国势力的进入。

开放后的内部威胁

当然,如果金正恩对内严防死守,对华改变立场,亦步亦趋,那中国也没必要冒着引发朝鲜内乱的风险强削其权。但即便如此,金正恩依然有着难解的权力死结。

现阶段的朝鲜,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而在中央集权的顶部,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承袭“白头山血统”的金正恩。

这种绝对独裁的体制要维持下去,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独裁者必须掌握对社会资源的绝对性分配权。通过对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社会资源的全盘掌握,然后再选择性分配,独裁者可以培育出忠于自己的既得利益集团——因为其之所得全部来自于独裁者的赐予,因此他们只有听命于独裁者,才能将这些资源继续占有下去。

在现阶段的朝鲜下,这是可以做到的。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独裁体制,确保政治权力集中于金正恩之手。

经济上,内部推行全盘国有化的经济结构,使朝鲜几乎不存在私营经济;再辅之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金正恩可以将全国人民的生产所得集中于己手。对外,闭关锁国之下,朝鲜不存在外国资本,而任何外贸收入和外来援助,也必须先汇集于金正恩手上。换句话说,金正恩控制了朝鲜社会财富的水龙头,任何朝鲜人所得到的物质资源,都来自于金正恩的分配。

掌握了权力资源和财富资源的分配权后,金正恩自然也就实现了对朝鲜这个国家的彻底掌握。

而一旦开放,情况就有了变化。

在闭关锁国时代,一切外援必须经金正恩之手,其对朝鲜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并未受到影响。而一旦外资进入,必然会形成一个庞大的,直接依赖外国企业生存和获利的群体,这对金正恩的资源分配权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

如果任由外资发展,在经济上摆脱金正恩控制的朝鲜国民将越来越多,相应的,他们的政治独立性也会越来越强。当这股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必然会要求摆脱金正恩的绝对控制。如果其中再夹杂外国势力的介入,那更会不可收拾。

对金正恩而言,如果想避免被“买办和外企员工”群体威胁,他大约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军事化管理。即将工人组织起来,在特定的隔绝区域为外企做工,收入直接上缴国家。如此一来,分配权依然保留在自己手中。朝韩开城工业园和赴华派遣劳工,基本上便是采取这种模式。

不过,这种军事化管理下的工人不具备任何创造性,也不会有向外部学习提升的条件,只能永远从事最初级的体力劳动。朝鲜除了赚取微薄的代工费,对本国经济没有实质性帮助。

如果不想只赚苦力钱,朝鲜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渐进式开放的同时,利用赚取的资金,逐步扶植本国产业,最终将外资和外企的影响力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差不多就是现在的中国模式。

但是,受中央高度控制,缺乏自主权的朝鲜企业,是不可能竞争的过外资企业的;过度的政治保护,又会导致产业的僵化和倒退。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政权唯有实行经济改革,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并赋予国有企业充分自主权——包括对自己所创造财富的部分支配权。

可问题是,一旦这些放开手脚的朝鲜资本发展壮大,必然会形成新的利益集团。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即他们拥有的一切,不再源于金正恩的赐予,而是自己的直接创造所得——如此一来,金正恩对社会资源的绝对分配权便被打破。

在取得了经济独立性后,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他们必然会形成具有独立性质的政治势力,进而对金正恩的绝对独裁权力构成威胁。

面对这种政治压力,金正恩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分享权力,这意味着其独裁地位的结束;要么抢在这些势力壮大之前将其铲除,退回到贫弱的闭关锁国状态。

很显然,金正恩并不想放弃权力。至于第二条路,既然明知最后还要费尽心机的铲除,那又何必开始?

开放,既是朝鲜发展的出路,又是朝鲜领袖的死路。面对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朝鲜的闭关锁国,便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死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