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欲的经典解读(七情六欲是什么生肖)

抒情君 7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话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可凡人存活于世间的的意义少不了七情六欲,可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是哪七情、哪六欲?有情有欲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但为什么是七情六欲?先看看什么是七情?

七情最早见于《礼记·礼运 》中,原文记载为: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在 《三字经》中也有记载: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对比两者所记载的内容不难发现,七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最明显的不过是喜、怒、哀、乐四种情愫。欲也是人每天都会有的心理反应,只是人们一贯喜欢说喜、怒、哀、乐罢了。说到七情必须得提一提佛教的七情。

其实佛教的七情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 喜,怒,忧,惧,爱,憎,欲 七种情愫。

所以七情是相对稳定的,是人与外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反应,始终贯穿着人与外界的互动的始终。那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 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 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那么六欲到底由哪些构成?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 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说到底。人存活于世,想要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都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所以后来就有人把这概括为 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共六欲。

但一向提倡看破红尘,六根清净的 佛家在《大智度论》中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因此今天所说的七情六欲, 一般地说, 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但在医家中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 六欲一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 而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那么为什么七情六欲就包括这些呢?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会怒,得到所爱的就会乐。失去所爱的就会哀。因此不难看出怒因为恶而生,而乐也因为爱而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就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当局者迷,很多人有时并不是很能敏感地感知自己的情绪的变化,甚至有些情绪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说恶和怒。但古人认为人在怒和哀这两种情绪将至而未至之际, 也就是情绪还没到怒和哀的饱满状态时,中间还会产生惧,所以六种情感又被细分成了七种,这就是七情的由来。

到怒和哀的饱满状态时,中间还会产生惧,所以六种情感又被细分成了七种,这就是七情的由来。上面所说的七情中说的是欲,可《中庸》里出现的是乐。这乐跟欲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古人认为乐和欲是相通的。因为人得到所爱的就会乐,而根据古人的理解欲是贪欲。那之所以会爱,是因为有贪欲,所以乐和欲是相通的。但贪欲这个词,在这里并不全是贬义。

它指的是人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东西,耳朵需要听到声音。就是《礼记》里所说的,七情是弗学而能的。至于六欲的说法,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记载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所谓全生,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虽然这里古人没有具体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但后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来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七情六欲古人有古人的解法,今人也有今人的理解。七情,即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六欲,即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 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上述七情;人的所有欲望,都可归纳或分解为上述六欲。

人的情感自然丰满,也很丰富多彩,但千万不要泛滥;而人的欲望往往也是无穷尽,呈现一种一山还比一山高的状态,可不要忘了人痛苦的根源是人内心的欲望,所以有欲可以,但也不要过于膨胀。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