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职惟贤解一数字生肖(授职惟贤是什么生肖)

抒情君 11

崇祯皇帝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朱由检深知由于自己废柴哥哥整天沉迷于木匠活,朝中大权已经旁落,朝堂上遍布魏忠贤的爪牙,甚至在自己即将登基的前几天,自己还生死未卜,要看魏忠贤的脸色行事,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想要振兴大明必要首先集权,于是在明朝的最后十七年里,我们会发现朱由检可着劲地折腾,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喜怒无常、生性多疑,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重新树立君主的权威。

崇祯接手的大明江山无疑是一个烂摊子,经过几代皇帝持之以恒地不断折腾,到了崇祯这代基本上大明王朝就剩下一口气了,登基初期阉党作乱,后期又水患旱灾不断,想干点实事裁撤个驿站,结果一不小心裁掉了一个叫李自成的驿卒,为大明王朝找好了最后的掘墓人。最让崇祯皇帝坐立不安的是自从万历年间起,东北女真势力逐年壮大,萨尔浒之战让努尔哈赤的野心进一步膨胀,有觊觎中原之心,女真人动不动就南下抢劫,一次次挑战大明的底线,这让崇祯皇帝头疼不已。

面对这堆烂摊子,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宵衣旰食,想靠自己一点点收拾破碎河山,可天命已尽,覆亡之象已经开始显现,崇祯皇帝自然非常不甘心,登基之后,他深感朝堂势力错综复杂,尤其是剿灭阉党之后,牵扯到一大批官员,王朝内部出现人才不济、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了充实人才,崇祯皇帝在历年科举殿试中都格外重视用心。

崇祯皇帝的考题

其中崇祯七年三月十五日的殿试考题非常经典,在这次考试中,崇祯皇帝连续提出了8个问题,而这8个问题全部都是围绕时政展开的,不迂腐不假大空,这道试题是这样的: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 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 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

目今三协关宁,以及登津等处,各宿重兵以防虏也。 奴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 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即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欤?

至于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阵急需,折截挂欠,遂失原额,何道可复?

今虽东虏猖獗,河套有可复之机,边外尽可作之事。 但难于东虏窥伺,胡野匮乏。近降夷继至,作何安插? 插套连合,作何问破?

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 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 朕将亲览焉。

崇祯皇帝将自己心中的疑惑尽数道出,这些问题也是崇祯皇帝登基以来面临的棘手难题,也是大明王朝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崇祯皇帝满怀期盼地想有一位经天纬地之才能够为他解除内心的疑惑,然而让崇祯没想到的是,这些问题彻底把这些考生问懵了,大多数考生不知所措,平时复习大多练的是尧舜禹汤、孔孟之道,坐而论道,可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皇帝竟然一连抛出了8个问题,而且个个都是重磅问题,这让无数考生冒冷汗。虽然答不出来,但是状元还是要评出来的。

状元刘理顺的对策

对于崇祯的考题,有一名考生叫刘理顺,他的对策大约2000多字,从刘理顺的试卷中我们发现刘理顺同志基本上答的全是战略问题,简单来说写的全是正确的废话,作为一篇公文来说,刘理顺的文笔和格式功底深厚,但对于具体时政问题,刘理顺基本上都巧妙的避开了具体措施这一部分。

刘理顺开篇明旨,指出:君必以实事课其臣,人不必问崇卑,局不必分内外,而惟以职察其能 臣必以实心效于君,事不必问难易,时不必问顺逆,而惟以忠致其身。惟其如此方有百度维新之象,成一人垂拱之休。

在颂圣和述题这些必要的格式之后,进而提出任得其人则无不治,用违其才则无不扰,并引尧、舜知人安民及太祖、成祖孜孜访求贤才,以图治理,令内外诸司各举所知,责成吏部甄别贤否,因材授职,都察院考察核实。六部勿轻调,藩臬选贤能,守牧须久任。间接指斥时弊,即在用人上,应综核名实,久任其职,勿轻调动。

尔后大谈时务,先指出时艰,接着分别就辽东满洲边患、内地流寇、兵晌、屯盐、漕马等具体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就关东边患,说,一坏于四路之轻人而开、铁陷,再坏于经抚之易局而辽、沈危,三坏于战守之争执而广宁弃,辽东虏人视我为可乘耳。对此,刘理顺提出自己的主张,诚以守为战,反客为主,夜郎之疆不及汉大,未见长缨之不可请也。意即以守为主,同时寻找时间积极出击,实现反客为主的目标。

对于流寇,他指出应师出以律,有进无退,主动进剿。他还主张,兵不可撤,应精选严练;饷不可减,应核实抑冒等等。随后指出天下不患多事,而患人之莫肩其任也又回到破格用人上来,应任人惟贤,材大重用,材小轻任。君臣同心,群策群力。

刘理顺在殿试对策中极言臣子应实心效力,事不必问难易,时不必问顺逆,而惟以忠致其身。智者无不竭之才,勇者无不弹之力,忠贞笃于堂陛,而人心乃以有分谊。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大臣们要言行一致,不论顺逆,忠心爱国,和皇上共渡难关。

从一份试卷透露出明朝气数已尽

看完了刘理顺同志的答卷,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说得好有道理!仿佛句句都答到了点子上!

可我们仔细一分析,发现刘理顺实在是忽悠死人不偿命!

首先刘理顺在开头就开始忽悠了,从思想境界给满朝文武大臣拔高,向皇帝间接拍马屁表忠心:别管摊子烂成啥样,干就对了,大家都好好干就没问题了!刘状元只顾从道德上一味拔高,可官场风云难测,党派纷争,制度废弛,收拾人心又谈何容易,关键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人才问题,刘理顺又说了一大堆没有用的废话:六部官员得好好甄别人才,不要轻易调动,大家要安心扎根在基层,做出好成绩,让领导放心!

对于女真叛乱的问题,刘理顺提出之所以连续多年被打得这么惨,主要是因为咱太软弱了,咱应该找个机会狠狠打过去,把对方打服,自然就不敢挑事了,简直是神仙逻辑!守都守不住,竟然还要主动挑事,当时的明朝兵将对于女真人已经有心理阴影了,指望他们打胜仗,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对于流寇问题,刘理顺提出大家一定要坚持到底,该花的钱一定要花,总之,大家只要和领导同心协力,大明的江山就太平了。国库空虚,贪污腐败之风不绝,钱又从何来?

刘理顺虽然未能在这份试卷中提出什么高明的见解,务实的举措,但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就是要和领导共渡难关,这句话算是写到崇祯心坎里去了,崇祯所问的这些问题最根源的一个心结就是痛恨满朝文武只顾个人私利,党派之争,而不与君主同心协力,这让崇祯皇帝十分愤慨,以致于曾说出:满朝文武皆可杀之类的极端话语。可以说人心问题才是所有问题的症结,也是崇祯皇帝心中的痛点!

分析完刘理顺的状元试卷,我们不禁感叹,这份试卷看似文章华美、战略得当,但却实在是普通至极,无一条实用举措,大明确实气数已尽!竟然没有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才!

刘理顺的状元试卷没有针对问题给出具体解决措施,但是却全篇点明了一个主题,人心齐泰山移,跟着领导一起干,大明江山万年长,这篇文章的主题很明显让崇祯皇帝心中一暖,于是便将刘理顺录为状元!思宗还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官至左中允

令崇祯皇帝失望的是,刘理顺在明末政坛寂寂无名,但让崇祯没有想到的是,刘理顺虽然能力有限,未能挽救明末危局,但骨头却很硬,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北京,刘理顺在墙壁上写下成仁取义,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之句后,便酌酒自尽。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其子刘孝廉加上婢仆十八人,阖门缢死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赠詹事,追文正清顺治十年(1653年)改谥文烈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