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在哪里(雾在哪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抒情君 2

受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北抬和东北冷涡强势于常年的共同影响,今年秋季我国北方多地异常多雨多到了成灾,大面积农田渍涝,山西洪水,让人苦不堪言。

眼下的公历10月、农历九月,已是暮秋时节。寒露已经交节,天气变凉的速度也正在加快。常识告诉我们,从现在起,雾天就容易出现了。尤其是近期多雨的北方,因为地面和空气湿度大,倘若再碰上适宜成雾的其它气象条件,雾也许更容易生成。

提到雾,说起雾,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十月多雾,来年多雨。意思是说,如果秋冬季节雾天来得多,预示的是接下来的一年雨水也会同样很多。有雨多雨不能说绝对不好,怕就怕多雨多到像今年秋天北方多地一样。

十月多雾,来年多雨作为一种民间说法,最早出自元末明初娄元礼的农业气象和占候方面的著作《田家五行》,至今在民间也还是时不时地被人提起。雾确实也能兆天气,但十月多雾,来年多雨的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道理,秋冬雾天多好不好?还是让我们从雾的成因开始说起吧!

汉字中的雾,意思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而气象学上所说的雾,指的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雾的本身是液态的,是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雾天的出现是因为空气中有过饱和的水汽,低温也是雾天出现必不可少的条件,雾天还要求是微风及大气稳定。简单说,要想成雾一是要有相应的冷却,二是要有相应的加湿,三是要有相应的凝结核。

当空气中有足够多的过饱和水汽的水分子,再遇上合适的气温,同时空气中也具有微小的灰尘颗粒时,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在相对低温下凝结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冰晶颗粒,便会与微小的灰尘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空气中过饱和水汽的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秋、冬、春三季容易生雾,当空气中有了足够多的被凝结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时,雾便由此产生了。

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等。辐射雾因辐射冷却形成,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平流雾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

鉴于辐射雾是在较为晴好、稳定的情况下形成的雾。所以,辐射雾更容易在晴天白天辐射较多,而晚上又赶上气温骤降的天气状况下出现。一般有辐射雾出现,多数是十雾九晴

鉴于平流雾是由海上的暖湿空气侵入到大陆,又突然遇冷才会形成的。所以,当平流雾出现时,证明有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的干冷空气相遇。一般有平流雾出现,随之而来的天气容易阴雨绵绵。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从秋天气温变凉时开始,主要受冬季风影响。在冬季风的作用下,冷空气自北而来,走的是南下路径。

当秋冬晴天时,随着太阳的照射,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才有逐渐增多的可能。因此,容易形成的主要是辐射雾,而不是平流雾。秋冬时节出现的辐射雾,往往能预兆未来会出现阳光明媚、清高气爽的好天气,而不是未来会多阴雨雪。

口说无凭,有事例为证!江西省南昌市相关部门曾经用当地的气象观测资料证实过十月多雾,来年多雨之类的说法误差到底有多大?

从1959年——1976年的18年间,1963年十月南昌共有8个雾天,属于18年中十月雾天最多的一年。但接下来的1964年,南昌并不是多雨的大水年。1969年南昌十月没有雾天,1966年南昌十月只有1个雾天,不过与之相接的1970年和1967年,南昌都是汛期多雨。唯一可称对应的只有1972年十月南昌出雾5天,后续的1973年6月南昌多雨涨了大水。

实际上,雾本就是一种特定气象条件下呈现出来的天气状况而已,秋冬雾天多注定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一定影响,但没必要将其与来年的好与坏进行过度联想。对于十月多雾,来年多雨一类的民间说法,我们姑且听之,将其作为某种参考就好了,不必完全当真。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