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在哪里 古代锁阳关在哪里

抒情君 7

本文 转载抚顺七千年网站,是否第一作者表示感谢,如果有版权纠纷联系本人第一时间删除,再次表示感谢!

顺城区抚顺城街道办事处下设12个社区居委会,其中一社区叫锁阳社区,地址在贵德街。

很久以来,在抚顺城乡广泛流传着锁阳关的故事。人们说唐朝大将薛仁贵奉命随驾东征,兵困锁阳关,樊江关守将樊梨花下山解围,徐国公(李世勤)出面作媒,薛家公子——丁山,樊家小姐——梨花,在抚顺城内大拜花堂……据说现在的东州、会元都有樊梨花的点将台遗址。还有人说,樊梨花幼年时在寒江洗过澡……。本文转载于抚顺7千年网站,感谢!

抚顺境内有没有锁阳城?传说是怎样产生的?锁阳的含义是什么?做出探讨。

据文史工作者考证,抚顺境内根本就不曾存在过锁阳关,也从没有过锁阳城,这只是一个误传。

不过,最近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抚顺确有锁阳关、锁阳城。理由是,辽代太宗朝察割从山西俘掠大量汉人奴隶来抚顺修建贵德州,这部分汉人原居住区就流传着樊梨花勇夺锁阳关的故事,至今仍有锁阳关旧址(河北宣化)。这部分人参与修建的贵德州是奴隶主(契丹人)的称谓,而这些汉人奴隶期盼着出现像樊梨花那样的英雄出现,闯入锁阳关将他们解救出来,所以他们称贵德州为锁阳城。

据目前所知,首倡抚顺锁阳城者是日本国厚生省厚生司文化科。早在1926年(大正十二年)11月,他们就在《满蒙全书》第七卷中写道:抚顺城——原称锁阳关,为唐代征高丽后建造。1930年8月中华民国国立北京研究院刘钧仁先生编著的中国地名大辞典,在抚顺条中写道:唐代高丽建锁阳关。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吞并东北并建立伪政权之后,又有日本人小崎憩兴于1938年(昭和十二年)10月编《满州国地名大辞典》,其中写道:抚顺——唐征高丽时在此置锁阳关。

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一些抚顺地方史料,开始借用此说。有一本书写道:薛礼征东,就曾经屯兵扎寨于抚顺的锁阳城。还有一本书写:据说原来的新城,就是薛仁贵征东的锁阳城。

有关以锁阳关为题材的戏曲也不少。例如:京剧《锁阳关》、《棋盘山》、《樊江关》,评剧《樊金定骂城》,吉剧《三请樊梨花》、《锁阳救主》等等。

根据上述情况,似乎抚顺在历史上确有锁阳城了。可是查遍了历史文献,又不见有只字记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人首倡抚顺锁阳城说,是矛盾百出的,论点是游离不定的。小崎说:抚西城(清代抚顺城)原为唐征高句丽的锁阳关。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唐征高丽之战,发生在新城(今高尔山山城),这有《资治通鉴》、《旧唐书》繁浩的文字记载,可信无疑。

明代抚顺城地为古锁阳城论出自《满蒙全书》,书中说:明洪武二十一年设置千古(户)所和抚顺关,原为高丽锁阳城。又说:唐朝的薛仁贵攻克后,改称抚顺城,意为(对高句丽),‘安抚归顺’……

这里首先应该指出《满蒙全书》是当年日本侵略者兜售满蒙独立论的产物,他们为了解肢东北,歪曲历史,妄图说明东北(涵内外蒙古)自古与中原版图无涉。

这种书在政治上是卑劣的,在科学上是荒唐的。它一方面断定明代抚顺城址为古锁阳关所在,但是又说:南门称嘉会门,城内有八旗学堂,这就把明、清两代抚顺城混为一谈。更奇怪的是把抚顺城的修筑时间推到唐朝,上延七百余年,这是毫无根据的。

至于说新城(今高尔山城)古称锁阳城(关),虽有论者,但都拿不出历史依据来。唐征高丽新城事,具载史书。隋、唐时,今浑河称贵端水,新城以水得名贵端城,与新城同用。《资治通鉴》卷四十三:程名振、薛仁贵破高丽后于贵端城赤锋镇而还。唐平高丽后,于新城置新城州都督府,仍称新城。辽金时新城已废,于高尔山下修贵德州城,元降巡检司,仍置贵德州地。

总之查遍《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籍,都把高尔山山城记载为新城、贵端城,而没有锁阳城的记载。就连《三国史记本纪》也说:故国原王五年(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春正月筑国北新城。通考抚顺古城遗址,可以认为,这里没有锁阳城(关)。

既然抚顺没有锁阳城,那么传说从何而来?究其源有二,其一先是戏曲,尔后是传说。其二某些史籍讹传。史籍资料与戏曲作品结合,造就了抚顺锁阳城传说的生命力。

人们并不要求传说和艺术作品绝对地忠实于生活细节,然而任何传说和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锁阳关大战和以它为素材的各种传说、艺术作用,已经在祖国文化宝库中占据一定位置。它来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我们的艺术家们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写出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历史事件。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是祖国的大西北,特定的历史事件就是唐朝第二次西征。据史载,薛仁贵第一次西征是在贞观年间,与九姓突厥(新疆、内蒙境)作战:第二次是唐高宗咸亨初,进军吐番(今西藏境),发生大非川之役和青海之役,当时薛仁贵兵败被围,几乎丧生。一些与锁阳关大战相近的传说、艺术品,基本上取材于这些战役。

京剧《樊江关》的故事是:西夏作乱,唐王御驾亲征,被困锁阳关,大将薛仁贵身陷白虎关。樊江关守将樊梨花大破樊阳关,救出唐王。这里讲的是征西,锁阳关当在西夏!

京剧《锁阳关》讲的是:薛仁贵保驾西征,被围锁阳关。仁贵子丁山从王敖老祖那里学得武艺,挂帅西番救驾。这里讲的还是征西,锁阳关当在西番!

评剧《樊金定骂城》中,店王李世民有句唱词:为平西凉孤出征,被困锁阳两月零。这里讲的还是征西,锁阳关当在西凉!我们的艺术家们围绕这个题材所塑造的艺术典型,发生在西番、西夏、西凉,而绝不在东方!

锁阳关这一历史地名在史书上也确有记载,《晋地道记》:敦煌东,疏勒河西有锁阳关、锁戍亭。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为唐平灭,受辖于安西都护府(治今新吸吐番)。(左图:位于河北省宣化、赤城间的古锁阳关)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在西域蜚声赫赫,在平定九姓突厥以后,又举兵东征高句丽。人们为了歌颂薛大将军,竟然把西域的故事、传说,一股脑儿搬到东北。这是不足为怪的。

薛仁贵确实到了抚顺。史料记载,他于658年(显庆三年)曾攻拔今高尔山北麓的赤烽镇。667年(乾封三年)他随同李世勣来到抚顺。这是一次攻坚战,也是唐攻新城最后的一仗。高句丽兵固守新城,唐几次兵败,李世勣招散兵于将军峰,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于是士气大发,步步为营,由于新城内守门官哗变,唐军涌进城去。高句丽兵退往金山,途遇薛仁贵埋伏,薛军一举消灭高丽兵五万,取得了新城大捷。第二年高句丽王朝宣告灭亡。

薛仁贵在辽东人民中间是有口皆碑的,独角山上有他的足迹;棋盘山上有他用过的棋盘;晒马屉里有他的马鞍子。

抚顺地区的古代民间传说,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有两大支,一支是努尔哈赤,另一支就是薛仁贵。成了抚顺地区民间历史故事的主体内容。有关锁阳关的历史故事,已经载入抚顺地区古代文化史册,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抚顺早年生产的锁阳啤酒

抚顺与将军有关的名称有很多,如:将军堡、将军峰、将军街等等。关于将军一名的来源,至今都是一个谜。

有学者提出,章京一词是满语janggin的音译,而满语janggin则来自汉语将军。 后金时武职以额真为名,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规定除固山额真外,皆以章京为称。清代八旗武官不论职位高低,世爵大小有无,凡有职守之官皆称章京。满洲八旗中的章京从高到低依次为昂邦章京(相当于明朝的总兵)、梅勒章京(相当于副将)、甲喇章京(相当于参将)和牛录章京(相当于备御官),这是四个最基本的章京。

抚顺地区的将军一名,有可能与清代章京驻防有关,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无根据。

不过,说janggin(章京)来自汉语将军,还是将军来自女直语janggin尚需考证。当下有观点认为,中原汉语有浓重的阿尔泰语系的痕迹。这是因为上古的三黄、五帝时期,以及夏、商、周各朝代的统治者都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子。而匈奴、古蒙古、女直等是阿尔泰语系的三大主流分支。所以,满语词汇在汉语雅言中可以找到很多对应。如:砮(满语 牛录[箭])、阙(满语 兀却[门])、旭(满语 序)、毋(满语 毋莫[不要])、讨(满语 陶 [教训])等等。

葛布

关于葛布一名,又一个抚顺之谜。

《抚顺满语地名》一书中说:‘葛布’初称‘噶布喇’……后金天命年间,八旗兵在此设营,称葛布喇大营。清朝顺治年间,称噶布喇村。说噶布喇大营始建于后金天命年间,实在没有文献根据。不仅在额尔德尼、达海等人奉努尔哈赤之命编纂的《满文老档》中没有记载;在清太宗皇太极下令撰写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没有记载;就是在经过顺治、康熙两朝几次修订,雍正朝重新校订,至乾隆四年最后定稿的《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中也不见噶布喇之踪影。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编纂的《盛京通志》上也说:噶布拉,馋也。但是,用馋或馋鬼来解释葛布该的满语含义,实在令人费解:难道清朝的盛京将军会用馋或馋鬼来给从盛京到兴京御路上的第一个大营或驿站来命名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不就是故意用带有贬义的地名来讥讽自己的军队和大营吗?

笔者以为,葛布,可能就是汉语。葛,植物名。多年生蔓草。其茎的纤维所制成的织物叫葛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除作衣料,魏晋以来多用制巾。

中原人以葛织布,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尧乃赐舜絺衣,《正义》絺,敕迟反,细葛布衣也。(《史记》五帝本纪);度支、户部、盐铁门官等服细葛布,无纹绫,绿暗银蓝铁带,鞍、辔、衔、镫以鍮石。未有官者,服粗葛布……(《新唐书·车服志》)。

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大量掳掠汉人为奴,用以生产、织葛布。我之兴师,非为衣食匮乏。天赋我地,出产财货,有三色貂皮,黑、白、红三色狐皮……;有 棉、丝、布、葛布、盐及金、银、铁等物,皆从地出,应有尽有,衣食皆可获。(《满文老档》五册天命五年四月)

从上述记载看,当年葛布地区可能盛产葛类植物,边墙两侧汉人、女真人前往采集葛藤,并用其纤维进行纺织,以此得名。

兴仁

如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抚顺曾隶属兴仁县。

清初置抚顺城守,旋改设路记防御,属奉天府承德县(县治设在奉天)。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分承德县东境为兴仁县,治所亦在奉天,抚顺属兴仁县管辖。后因同城设治,殊近复赘,多有不便,而且抚顺地区乃东路扼要处,商旅增益,千金寨煤矿利源日扩,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禀请清廷批准,方于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移兴仁县治于抚顺,改为抚顺县。这样,兴仁县的最后一任县令朱孝威也就成了抚顺县的首任知县。(刘星翼《抚顺的四个县令》)

兴仁县从光绪二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四年,只存在了七年时间。根据清宣统三年 (日本明治44年)《最新实测奉天省城全图》标注,兴仁县衙门大体在奉天砖城大东门里往南,在兴仁县胡同位置。

今天的抚顺,在新城路与临江路之间,还保存一条兴仁街(俗称新城市场)。算是对曾经的兴仁县的一点残存记忆。20年前,抚顺1路公交车,在抚顺县政府有一站以兴仁街命名,如今这一站名或已不复存在了。

贵德

在抚顺城火车站西侧,有一条街道以贵德命名。这一名称应该与辽代抚顺的贵德州有关。

《武经总要·北蕃地理》:贵德州东、南、北皆生女真,西至沈州八十里。《辽东志》卷一《地理志·沿革》,沈阳中卫城东北八十里,古贵德州地,设抚顺千户所。

据史料记载,贵德州本汉襄平县地,汉公孙度所据。太宗时察割以所俘汉民置。后以弑逆诛,没入焉。圣宗建贵德军,后更名。( 《辽史》地理志二·东京道条)

察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五弟安端之子。依年龄推断,阿保机去世前,察割当在15—20岁之间。据曹德全先生考证,察割在太宗朝随父出征,俘掠大量汉民的时间应指944年的伐晋一战。按着契丹人的传统做法,将这些汉民驱赶到辽东浑河岸边、高尔山下落脚,并驱使他们修城筑郭,从此有了贵德城。但是,如果考虑到山西到辽东的距离遥远,百姓扶老携幼行动缓慢,他们到达抚顺并建起城池,最快也得到笫二年,即辽会同八年(945年),也就是辽代建国后的第19年。至今已有1069年,建贵德城时,察割俘掠来的汉民主要应是今山西忻县和代县一带的人。

贵德州的建置大体与辽代相始终,不过其隶属关系却有几次变化。最初是察割的头下军州,接着收归东京道为地方行政系列,最后贵德州改隶肖太后的崇德宫。

契丹贵族察割把一批战争中俘掠的汉人迁到抚顺,建立了一个归他私人所有的头下军州——贵德州。贵德州初建时有多少居民,《辽史》没有记载,但根据赵广庆先生推算,当时贵德州居民应在1200户,6000人左右。

北关、南关

北关、南关,应指清抚顺城南北两门,(或指高尔山城南、北关口。不过今天人们大多指贵德街南北两区域。有待详查)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朝廷在明抚顺城基础之上,重新建成了抚顺城。为了区别明代的抚顺城,人们称它为清代抚顺城。

清代抚顺城址的具体位置,按现在来说,是西至宁远街,东至新华街,北至高山路,南至新城路。据《盛京通志》记载,城周围共三里,有东、西、南、北三个门。南门是主门,叫做嘉会门。门楼采用阁楼与敌台相结合的建筑方式。屋顶为斜山式,屋脊镶嵌琉璃瓦,阳光照映,金壁生辉,体现着民族建筑风格。二层仿照敌台建筑特点,正面设垛口五个,是用于瞭望和实际。垛口内为铺房,是士兵住所。敌台上有军士,昼夜巡逻、敲绑,遇有敌情随时发现警号。城墙高约二十尺,宽约十二尺,外层用青砖包砌,中间杂筑土石。墙顶每隔五尺设一垛口。北门称作广润门,建筑简单,不设垛口。东门为便门,设有阁楼与敌台。南、北二门,守卫甚严,卯时(早6时—8时)开门,酉时(晚6时—8时)闭门,闭门后,没有门票不得进城。

抚顺城的修筑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起,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止,共用了六年时间。所耗用银两和劳动人民所出劳役是无法计算的。

当时,抚顺城内商业也较繁荣。商店、铺房、手工业作坊遍布街市。较大型的店铺有抚西丝布店、永和当铺、福禄粮庄和一品味饭店。还有肉市、牲畜市、柴市等自由交易市场。这里是辽东东部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交换市场和集散中心。

清政府为了巩固辽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这百孔千疮的抚顺城设置抚顺县。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抚顺城内仅有居民四百二十户。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居住的中心遂渐移至千金寨。宣统三年(1911),由县知事程廷恒向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呈请,移抚顺县治于千金寨。因种种原因,牵延到1915年,抚顺县政府才正式搬迁到千金寨。自此抚顺城日趋萧条。但抚顺城的城墙和嘉会门城楼却一直较完整地保存着,起着保护城内商民的作用。解放初期(1950),为了扩建道路,便利交通,才将城墙全部拆除,并填平了四周的护城河。从此,一个崭新的抚顺城市出现了。

如今,北关作为一个区域地名在民间仍被广泛使用,相比较而言,南关大有被天丰一名替代趋势。

努尔哈赤在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后,曾给抚顺起了一个名称叫抚西。

《满文老档》卷51记载,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五月初七,汗怒斥抚西额驸:昔在抚西,吾念尔李永芳系一聪明达理之人,故收留尔并将大金骨肉许配给尔矣。李永芳是清入关前的重要历史人物,本是明朝将领,司职游击,驻守抚顺城,后投降努尔哈赤并娶努尔哈赤第七子贝勒阿巴泰之女为妻,因而获抚西额驸之称。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抚西即抚顺。

抚西在满文文献中出现,首先引起了满文文献翻译者的注意。他们根据满文文献的记述,经过分析,首先确定了抚西就是抚顺。但抚西是怎么来的,其含义是什么,说法就不一了,直到今天也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最早出现的一种解释是,满族发不好汉语中顺字的音,在译写抚顺一词时将顺字的音写作了西,于是出现了抚西。

还有人作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查阅满汉辞典,发现fusi一词的词义是指恶虐之人、贱恶之人,即俗话贱货,是骂人话,于是就同抚顺地方货物便宜联系起来,认为抚西是因为该地方货物便宜而得名。

那么抚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满族上层要把抚顺改名为抚西呢?辽宁省档案馆藏《盛京内务府档》中记载了乾隆皇帝所作的解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二十日,乾隆皇帝东巡经过抚顺时下了一道上谕说:本日经过名为‘抚顺 ’之地,清字写作fusi,原来并非写错对音,盖明朝取抚绥使我顺从之义而名之为‘抚顺 ’,而我亦取令明人剃发之义复名之为fusi也。

从清乾隆四十三年的上谕可知,在满语中有一个动词fusimbi,是剃发之剃,其命令式是fusi,即令剃发,用汉语音译为抚西。当然,不用抚西二字,取用其他同音汉字也未尝不可,诸如福西等等。但清代文献中既然把它规范为抚西二字,也就沿用下来了。把抚顺改称抚西,在满族统治者看来,就是反明之道而行之,你要抚顺我,我就抚西你,即令你剃发归顺我。

从嘉庆朝起,抚西一名便不再使用了。详查《盛京通志》所载各城,止有抚顺城,并无抚西名目。

如今,抚西一词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市区内的一条小河仍保存着抚西一名,只不过此抚西并非彼抚西,这个抚西与抚顺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1948年10月31日抚顺解放不久,将抚顺县划分为抚西、章党、营盘等8个区。基于此,留下了一条小河叫抚西河。

转载网络博客抚顺的一些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