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抒情君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 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问题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抒发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了词人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从军行

李 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②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③蒲桃:今作葡萄。

鉴 赏

Jiangshang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诗歌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的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讽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加一句,应将性命逐轻车,只能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的分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的生活,到战时的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呢?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即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问题

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不同点:本诗侧重于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为。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3)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在上面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