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嘴角到底是什么病?别当真!长期不治疗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抒情君 11

9月24日,科技部通过其官网公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其中,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永升作为领衔首席科学家的《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CB543000),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

据了解,《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全文尚未对外公布,但通过媒体此前报道,依然可知该项目研究领域、主要成果等。

研究

项目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领衔,投入1500万元多学科入手研究

2013年,《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1500万元

该项目旨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文献数据挖掘,分析上火的病症特点,明确上火的辨证标准;采用生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阐明阴虚和实热上火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与病毒、免疫的相关性

在此基础上,研究滋阴降火和清热泻火方药治疗上火的作用机制,为提高中医预防和有效治疗上火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目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进行,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承担课题研究任务,领衔的首席科学家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永升教授

上火已引起哈佛大学等关注,研究提示上火与发炎有关

为研究上火投入1500万元,乍一听确实有点大炮打蚊子的味道。因为,上火可能是许多中国人从小就熟悉的概念,连广告都说怕上火喝XXX。

不过,经范永升教授的解释,上火的学问比我们想象得大多了。

首先,上火在中医史上关注良多:《尚书·洪范》论五行时讲到火曰炎上,《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10条涉及火热。

其次,近年来上火已引起国外学者关注哈佛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提示,上火与发炎有关。科学家警示,一旦身体长期处于发炎状态,将大大增加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痴呆等重大疾病的发病风险。这一看似常常能不药而愈的小症状,背后却潜藏着大量重要的健康信息,这促使科学家加快了对上火的研究。

结论

劳累、过度紧张、吃热性食物易上火,且上火与地域有关

据报道,范永升领衔的项目团队由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多个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分成若干个课题协同攻关。

课题组做过一项3246例大学生上火情况调查。调查表明,上火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症,多表现为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干口臭、面红目赤、小便黄、便秘等症状

上火原因调查中锁定:劳累、过度紧张、过食炒货、吃热性食物。这可引发人体能量代谢紊乱,诱发黏膜免疫系统异常,从而表现为上火;同时,上火还与病毒、遗传等有关;此外,上火症状表现出的发疱疹,或口腔溃疡,在现代医学看来是一种慢性反复炎症,与身体免疫力有关。而这些长期慢性感染,会发展成特定的疾病,比如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

嘴里起泡、嗓子发炎、皮肤干燥、脸上长包、痔疮便秘等‘上火’现象不分四季,中医还把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都称为‘上火’。范永升教授解释,不同地域的人,上火程度也不同。比如,江浙一带人的体质以阴虚为主,容易上火。江浙阴虚的人比偏冷的北方要多,北方阳虚的人比江浙比例高。

上火是在遗传背景下,能量代谢紊乱进而损伤黏膜,继发炎症

这一项目研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从上万名受上火困扰的人那里收集信息,并从多家医院的病例中提取血液、唾液等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制订出了上火标准。

此外,科学家还针对阴虚实热两种上火类型,分别建立科学模型,研究其不同机理,并提出了防治的方法。

范永升表示,研究证实了关于上火机理的一些假说。已有研究告诉我们,‘上火’既可以显示人体已经发生某些炎症性病变,也可以表明人的身体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还可能是潜在疾病的一种反映。范永升告诉记者。

从已经披露的《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得出的假说表明:上火是在遗传背景下,各种应激导致内环境变化,引发能量代谢紊乱,进而损伤黏膜上皮细胞、下调AMPK(AMPK是机体保持葡萄糖平衡所必需的)活性,致使黏膜免疫系统中Th17/Th3比例失衡,促炎因子分泌增多,继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清热泻火、滋阴降火方药通过调控能量代谢-皮肤黏膜免疫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

■来源/科技部网站、《浙江日报》、《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张永忠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