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持引证解释(矜持怎么读)

抒情君 7

作者谭德晶,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著作多部,主要有《唐诗宋词的艺术》、《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海子抒情诗精解》、《梦中道路——何其芳的艺术世界》以及诗集《一泓一泓的阳光》。另有《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辨析》一书即将出版。

作者

谭德晶

第33回宝玉因为被贾环诬告说强奸了金钏儿,并导致金钏儿跳井,又被忠顺王管家上门到贾政处找宝玉索要琪官,因此宝玉挨了贾政一顿暴打。到第34回,薛宝钗和薛姨妈因为听传言说是薛蟠告了宝玉和琪官相好的事情,薛蟠挨了薛姨妈和妹妹宝钗一顿好批,于是他急了,就把金锁的事拿来堵宝钗:

薛蟠道:真真的气死人了!赖我说的我不恼,我只气一个宝玉闹的这么天翻地覆的!宝钗道:谁闹来着?你先持刀动杖的闹起来,倒说别人闹。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回她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儿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薛蟠见妹子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便赌气走到自己屋里安歇不提。

这是宝钗因薛蟠提金锁的事第一次哭。第一次哭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当哥哥的当面提令妹妹感到羞涩的事,矜持的妹妹当然要哭。

但是,在小说中宝钗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头,她不是一次哭,两次哭,而是一哭再哭,这就令人有些奇怪了。

首先,薛蟠是个什么样的哥哥,薛宝钗十分清楚,他偶尔一次说话有些不知轻重,又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

其次,薛蟠虽然说了一句不知轻重的话,但是这话并没有当着大庭广众的面说,听见的就只有薛宝钗自己和她的妈,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第三,薛宝钗历来就是非常有涵养大度的人,连此时惹恼了宝钗的薛蟠都说妹妹从来不是这么多心说歪话的人,岂会因为一个说话鲁莽不防头的哥哥偶尔说了一句重话,就念念不忘,一想起来就要哭呢?若这样,那薛宝钗岂不成了林妹妹了。

因此,薛宝钗这样因这点小事一哭而再哭,不是很不寻常吗?

那么,是不是小说作者在此一件事情上描写失当,表现有些过头呢?仔细审视这个过程的整个文字,一如行云流水,精彩叠出,曹雪芹决不会在这些精彩的文字中间仿佛神经痉挛一般的突然大失水准,独独在表现宝钗的反应上面失去常态,因此,描写宝钗这一系列哭的反应的文字就决不可能是作者的反应过头或水平失常。

因此,这些看似反应过度文字的出现,我们就只能指向一种结论:这些反应过头的描写哭的文字,实际是宝钗的一种超出于常规之外的亦是超出于意识之外的一种潜意识反应。

但在我们具体分析这种反应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小说中薛宝钗的这种一哭再哭的反应本身:

……

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待要怎样,又怕他母亲不安,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屋里整哭了一夜。

次日一早起来,也无心梳洗,胡乱整理了衣裳,便出来瞧母亲。可巧遇见黛玉独立在花阴之下,问她哪里去,宝钗因说:家去。口里说着,便只管走。黛玉见他无精打彩的去了,又见眼上好似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

且说宝钗来至家中,只见母亲正梳头昵,看见他进来,便笑着说道:你这么早就梳上头了。宝钗道:我瞧瞧妈妈身上好不好。昨儿我去了,不知他可又过来闹了没有?一面说,一面在他母亲身旁坐下,由不得哭将起来。薛姨妈见他一哭,自己掌不住也就哭了一场,一面又劝他:我的儿,你别委屈了。你等我处分那孽障。你要有个好歹,叫我指望那一个呢?

……

宝钗原是掩面而哭,听如此说由不得也笑了,遂抬头向地下啐了一口,说道:你不用做这些像生儿了。我知道你的心里多嫌我们娘儿们,你是变着法儿叫我们离了你就心净了。

宝钗这一轮次的哭,确实有些不同寻常,除了开始我们所引的当时的哭以外,回到自己屋里又哭,不仅哭,甚至是整哭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起来,脸上还有哭泣之状。以致于最爱哭的黛玉看见了,都不由感到有些奇怪,而且还为此取笑宝钗(一个最爱哭的人取笑一个最不爱哭的人的哭),并因为这次不寻常的哭产生了误解,以为宝钗是为宝玉的棒疮而哭。一直到第二天宝钗在外面串门回到家,还由不得哭将起来,而且他不仅自己哭,还让她的妈她的哥哥都产生了误解,以为宝钗真为这事委屈如此,也一并哭起来。

从以上的引证我们可以看出,宝钗这一轮次的哭大不寻常,就如我们上面已经分析的那样,大度理性的宝钗决不会因为他鲁莽的哥哥说了一句鲁莽的话而这样一哭再哭,她的哭也并非矫情或作者描写失当。她的这种哭一定有着别种或许她自己都不十分清楚的潜意识的原因。

笔者以为,这个原因就是:她的鲁莽的说话不防头的哥哥,偶然地触及到了她命运深处的的某种奥秘,某种宿命,简言之,薛宝钗这一轮次的一哭再哭,是为自己的某种宿命而哭,这个宿命就是,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是薛蟠的一句无心的话,让这个不幸的命定在她心中被触发而苏醒了。这样,薛宝钗焉能不哭?

我们的这种分析虽然可能有点神秘色彩,但是,如果我们把此情节与其前后的一些围绕二宝婚姻以及与金锁相关的情节细节联系起来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这一结论并非没有依据。

在整部小说中,实际隐现着一条有关二宝婚姻的比较隐秘的线索,这条比较隐秘的线索与小说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宝黛爱情的线索构成一对一显一隐的关系和一显一隐的两种悲剧。

就像我们在《宝钗的第六感》(一、二)中所证明的,宝黛爱情的悲剧一是一种伦理价值的悲剧,另一是一种血缘性的悲剧,而更隐秘的二宝的悲剧则主要是一种命运的悲剧,当然,在这一命运的悲剧中,也包含着价值冲突的因子,例如宝玉与宝钗在仕途道路上的冲突,但这一冲突在这一悲剧中不起主导作用,或者说这种冲突只是这一命运悲剧中包含的一种因素(下面我们将分析)。

在小说中,这条以金锁为标志的隐秘线索的开端大概可以算在小说的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其时第一次描写宝玉到宝钗处串门(也是宝钗第一次正式出场),宝钗因为早就听说宝玉有一块生下来就衔着的玉,于是就要求宝玉取下来给她观赏: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里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也嘻嘻的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她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央及道: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呢!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宝玉忙托着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两面八个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和我的是一对儿。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等他说完,便嗔着: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注意,在小说中,当莺儿无意地提起姑娘的金项圈和上面的两句话时,宝钗是故意的把那个金项圈以及上面的两句话说得轻描淡写甚至想回避。

她先对宝玉说你别听她的话,没有什么字。这明明就是假话。然后被宝玉缠不过,又轻描淡写地说: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但这种故意的轻描淡写和回避恰恰反过来说明她对此金项圈和上面的两句话的重视。后来在莺儿正打算把癞头和尚说过的话说出来时,却被宝钗故意打断,让我们在第八回无从得知和尚说的那一句话是什么。但这一有意的打断也与我们上面分析的一样,是可以反过来理解的。

那么被宝钗打断的莺儿的话是什么话呢?也就是在第34回中薛蟠回怼她的那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如果说在第八回当莺儿提起这个金锁时,她对于这个金锁的命运暗示尚可以故意忽视、敷衍,但到第34回,也就是在第33回宝玉挨打宝钗最先去表达关心后,在她的哥哥又提起那个金锁后,那个命运的暗示宿命就终于在她心中无可避免地苏醒了。我想,宝钗之一哭再哭,就是为命定的宿命而哭。

实际上,我们如果检视整个小说,这一以金锁为标志的二宝悲剧性爱情的隐线不仅出现上引的第8、第34回,在第28回小说里有: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和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惦记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小说此处写宝钗对金锁含义的反应以一般眼光看来,实在有些奇怪,为什么奇怪呢?就是她对于自己的情敌黛玉,不仅不敌视反感,反而觉得幸亏有她把多情的宝玉缠绵住了。

那么是不是宝钗很不以宝玉为然,不喜欢他呢?当然不是,宝钗也喜欢宝玉,只是她的喜欢采取了与黛玉不一样的方式,她的更含蓄也更实际,就像在第33回宝玉被贾政打得瘫在床上时,是她第一个去看了宝玉,而且送的是实用的药丸。

那么,宝钗的这一奇特的反应我们就只有两种解释:

第一是因为羞涩矜持,但是如果完全是羞涩则又不大合情理,因为羞涩矜持正是爱的一种表现,岂会因为情敌帮忙而感到幸亏呢?

那么第二种解释就是,她感知到了这种命定,她在这种命定正式苏醒降临之前,不愿意去触碰它。

此外,宝钗的这种对待命定的态度也很能帮我们解释宝钗对黛玉(及对宝黛钗三角之恋)的态度:

她是用不着与黛玉争的,第一,就如我们在宝钗的第六感中所分析的,黛玉终是有名无份;第二,甚至正幸亏有黛玉帮她缠绵住宝玉,才使她可以暂时地假性地置身事外;而她自己,其实冥冥中早已被命运的金锁锁住了,是欲舍不忍,欲罢不能。

当然,我们如果要完整地描述二宝爱情这一副线,我们则必须把小说对于这一宿命爱情的悲剧性预感和宝钗对这种宿命的反抗完整地表现出来。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