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尔集团历史简介(青岛海尔集团简介)

抒情君 32

2021年11月5日,

72岁的张瑞敏,辞去了海尔集团董事会主席的职务。

从当年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到后来的海尔集团。

张瑞敏一干就是37年。

有人说,在中国40后和50后的企业家中,张瑞敏是一个哲学家。

媒体人秦朔,更是将他比作为工商界的苏格拉底。

不管是外界的赞誉有加,还是37年的工作心路历程,

张瑞敏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营业额从最初的348万,一路带到3000亿的呢?

这背后的一切,说起来相同,似乎又不同。

1949年,他出生在青岛一个工人家庭。

清末到民国年间,青岛也是北方的沿海工业中心。

所以,青岛市的工厂多、工人多、双职工家庭也多。

张瑞敏的父亲在服装厂,母亲则是纺纱厂的女工。

儿子的出生,正如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的开始。

整个少年时代,张瑞敏和身边同龄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到了高中,张瑞敏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那时候,他经常光顾的,是青岛一中的图书馆。

纵然是书籍有限,张瑞敏也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和文学名著。

知识让张瑞敏快速成长。

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他,眼界也渐渐开阔起来。

19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张瑞敏成了工人。

那是1968年,正是工人阶级和社会地位最为高涨的年代。

在当时若能够成为一名工人,前途便不可限量。

张瑞敏在那一年,被招工分配到了青岛市的建筑五金厂。

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端上公家的铁饭碗,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就能过自己安逸的小日子了。

不过,已经开阔了眼界的张瑞敏,理想显然不会仅限于此。

很快在厂里,知识就显现出了它的作用。

勤奋再加上好学,张瑞敏不久就从车间里的普通工人,升任为班组长。

再后来,张瑞敏又从班组长,成为车间党支部书记。

30岁刚出头,张瑞敏就当上了五金厂的副厂长。

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国营厂的二把手,

充分说明张瑞敏的能力不可限量。

不过,年轻的张瑞敏依然不满足于此。

彼时正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社会对知识的渴求很炙热。

那时候,考大学的年轻学子比比皆是,

社会上各种夜大和自修班,也犹如雨后春笋。

张瑞敏深知,要想管理和运营好一个工厂,

光凭他过去的高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在升任副厂长期间,张瑞敏白天上班,

夜里就去自修班里学习和充电。

一辆自行车,是他每天上班和学习的主要交通工具。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4年。

33岁,张瑞敏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次转变。

那是1982年,张瑞敏从五金厂,

调任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任副总经理。

而这家公司的下面,有一个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下属企业。

那时候,这个厂主要生产电机和吹风机。

从1983年开始,才正式生产电冰箱。

作为厂里的上级领导,这期间的张瑞敏,曾经代表电冰箱总厂,

与西德的一家冰箱企业,签订了技术引进协议。

那时候,张瑞敏还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家工厂的主人。

时间一转眼来到1984年。

整个中国大地,开启了下海经商的狂潮。

而此时的青岛电冰箱总厂,从上到下,仍旧抱着吃大锅饭的态度。

工厂亏损147万,工人发不出工资。

一年时间里,先后换了三任厂长。

如同走马灯一般,每任厂长来看看这个烂摊子,

几乎都直接被吓跑了。

到最后,工厂的上级企业,甚至连领导都派不下去了。

没有谁愿意去接手这么一个玩意儿。

最终在1984年底,无人可派的情况下,张瑞敏临危受命。

当他被任命为厂长的通报传开之后,

很多人都认为,张瑞敏也干不长久,马上也得滚蛋。

多年以后,张瑞敏对第一次去厂里上任还记忆犹新。

那时正值深冬,唯一一条通往厂里的烂泥路,

车辙印被冻得硬邦邦的。

整个厂区车间破败异常。

车间窗户的玻璃都碎了,甚至连窗户框子,

也被人拆卸下来烤火烧掉了。

车间的地上,东一滩西一滩的,都是随地的大小便。

其实来上任之前,张瑞敏已经了解到了相关情况。

他很清楚,上级把他派来,本就不是让他吃现成的饭。

而是让他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

既然是革新,肯定是先从内部开始。

就这样,35岁的张瑞敏,正式和这家工厂绑定在了一起。

此时的张瑞敏,担任企业领导职务也有几年了。

经验告诉他,越是效益不好的企业,

企业内部的管理,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

厂里的多数人吃惯了大锅饭,所以工作上都是推诿敷衍。

很多人对厂里的规章制度都视若无睹。

所以,张瑞敏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明确规定。

他随即制定了13条新规,从各个方面对工人提出了严格要求。

很快,厂里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工人的工作态度也有了积极的变化。

接下来,就是大家吃饭的问题。

在没有效益的情况下,张瑞敏只能四处借钱。

从上级单位到同级的一些兄弟企业,

甚至是隔壁的生产队,都被他张口借过钱。

发出了工资,这才渐渐稳定住了人心。

而张瑞敏接下来的第二把火,则是瞄向了工厂产品的质量。

那是1985年,有很多购买冰箱的消费者,

直接把控诉信件邮寄到了张瑞敏的办公室。

得知这一情况,张瑞敏立即检查了厂里的仓库。

彼时,仓库里的冰箱产品有四百多台。

经过初步的检查,发现有七十六台质量不合格。

有人随即向张瑞敏建议,

干脆把不合格的冰箱当成福利,便宜卖给厂里的工人吧。

毕竟,那时候的冰箱是绝对的稀罕商品。

一台冰箱两千多块钱,其价值抵得上一个工人两三年的工资了。

不过,张瑞敏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随后他当众宣布:七十六台不合格的产品全部砸掉。

而且张瑞敏还要求,生产冰箱的工人要亲手砸。

他的这一决定,让很多老工人都心疼得流泪了。

然而,面对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张瑞敏想的,绝不是可惜或者不可惜。

因为他还清楚的记得,此前去西德签署技术引进协议的时候,对方企业的底气。

当时的谈判进行了好几轮,张瑞敏一再希望对方把价格定得低一些。

再次砍价的时候,人家企业的头头也生气了。

对方底气十足的告诉张瑞敏:

我们既然敢要这个价,是因为我们的设备有这样的质量。

你们可以不买,但技术和质量在我们手里,不愁没有买家。

那是张瑞敏第一次出国。

他见识了西德的强大,更见识了工业强国的底气十足和傲慢。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质量以及品牌意识,

在张瑞敏的内心深处扎根了。

所以,当自家的冰箱质量出了问题,他才要求必须砸掉。

因为张瑞敏很清楚,若是姑息舍不得砸,

将来被砸掉的,就是自家冰箱的牌子。

就这样,张瑞敏的第二把火,可谓烧得轰轰烈烈。

虽然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营销的意识。

但是,张瑞敏带头砸冰箱的举动,被媒体广为传播。

如此一来,客观上反倒为自家的企业,

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

很多人就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听说海尔冰箱这个牌子的。

多年以后,张瑞敏用过的那把大锤,

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大锤成了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物证。

这一锤砸下去,不但救活了工厂,

也让海尔冰箱这个品牌,渐渐在国内确立了地位。

这一年,利用从西德引进的技术,

工厂生产出了第一代四星级冰箱。

到年底,年营业额达到了107.3万元。

工厂的总产值,也达到了1344.7万元。

此时,张瑞敏当上这个厂长,才仅仅一年。

3年后,海尔冰箱获得了第一块国家质量奖金牌。

又过了3年,张瑞敏的第三把大火,烧向了企业的改制。

此前厂里单做冰箱业务。

业务改制后,合并了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

企业随后也正式更名为琴岛海尔集团公司。

1995年,海尔集团又并购了红星电器。

接连向微波炉和热水器领域拓展业务。

再后来,海尔又拓展到了彩色电视机领域。

张瑞敏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工厂,

一步步发展成为了一家涉及多个领域的现代企业。

到了九十年代末,海尔在家电市场领域,已经牢牢站稳了脚。

1999年,50岁的张瑞敏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他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的南卡罗莱纳州,建立了一个工业园。

彼时,我国正在为加入世贸而努力,全世界的企业,几乎都跑到中国来建厂。

而张瑞敏却反其道而行之,去美国建工业园,很多人都不看好。

不过随后的事实证明,张瑞敏抓住了机遇。

再后来,我国的出口家电产品,虽然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

然而大部分都是代工产品,自主品牌连4%都不到。

这仅有的一点份额里,海尔又占了80%。

而张瑞敏的做法,正好体现了他的一个人生态度:

做事靠信念而不是靠人言。

张瑞敏说,很多人做事,喜欢听别人怎么说,不靠也不敢去坚持信念。

可事实上,只要自己做了选择,就永远不必去管别人怎么说。

除了依靠信念之外,

张瑞敏在管理和运营企业期间,从来不靠直觉,而都是以事实为根据。

还在2005年,他推出了人单合一的企业管理新模式。

按照张瑞敏的阐释,人是企业的员工,单是指用户。

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在一起。

员工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按照这种模式,企业打破了内部各个部门间的壁垒,

整个企业成了一个巨大的共享平台。

过去的管理模式,是员工只听命于领导,

用户的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

而随着传统管理模式的壁垒被打破,

员工的活力被激发,随时随地可以构建一个小微企业。

据说在革新之后,张瑞敏每周有三个必定参加的会议。

第一个是董事会的高管会议。

第二个是小微主的会议。

这些小微主,都是不同板块具体产品的创新带头人。

最后一个则是平台主会议。

而平台主,则是各个业务板块的负责人。

对于这种革新,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反对者认为,张瑞敏纯粹就是在玩概念。

但不管怎么样,张瑞敏做事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同时,又从事实依据出发,做出各种判断。

就这样,在张瑞敏的带领下,

海尔已连续18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其品牌价值达到了4575.29亿元。

2020年,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之一的海尔智家荣居世界500强。

如今,73岁的张瑞敏,可以去安享退休生活了。

他的读书习惯仍旧保留着。

除了读书,每天步行以及早上打乒乓球,也是张瑞敏最大的爱好。

多年以来,他精力满满,

除了管理企业,还经常对自己的感悟做系统性的总结。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被外界称为哲学家。

属于张瑞敏的时代过去了。

不过在企业的管理上,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

关于这一点,张瑞敏也还会继续思考。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