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介绍(关于法西斯的信息)

抒情君 14

头条的读者朋友们好,我们接着来看看商兆琦教授,对日本如何走向军国主义不归路的看法和分析。(文章较长,建议收藏慢慢阅读)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使日本国力增长,逐步成为一个近代国家。但是是什么使日本从明治维新的壮丽开端又走向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呢?是《明治宪法》《教育敕语》这两部法案在推波助澜。

福泽谕吉是倡导明治维新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他在1885年说:虽然,中国、朝鲜、日本这三个国家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但是日本已经没必要去帮助中、朝这两个国家了。不仅如此,为了不让欧美人把中国、朝鲜和日本混为一谈。所以,日本应该与中、朝两个国家划分界线,而且要与西方的文明国家同进同退

这就是福泽谕吉的《脱亚论》,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中国和朝鲜的蔑视,认为中国和朝鲜如果不实施改革的话,那就活该被侵略。

不过,这篇文章在当时的报纸上刊出来,只是个豆腐块,没得到什么人的注意,也没有激发什么讨论。这篇文章,什么时候才引发广泛关注的呢?

那要到了二战结束之后。当时日本的知识分子,他们要反省啊,反省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亚洲。他们就要追根溯源,到明治时代去找原因,于是就发现了福泽谕吉的这篇文章。当时日本的知识分子,对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暴行感到内疚,于是就猛烈地抨击福泽谕吉的《脱亚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赎罪。

两部法案开启日本帝国主义之路

我们刚刚说了,《脱亚论》这篇文章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且,日本近代历史的走向,也不太符合福泽的脱亚构想。因为福泽主张,日本要在文化上与儒学传统划清界线。同时,还要与坚持儒学传统的中国和朝鲜划清界线。

不过,日本在之后的发展中,并没有放弃儒学传统,反而带上了越来越多的儒学性格。像当时最著名的两部法规:《明治宪法》和《教育敕语》,那里面都是包含着大量的儒学因素。

有朋友可能就会问了,我们印象中的明治维新不是全面向西方学习吗?怎么维新才刚刚20年,日本就变了呢?日本为什么不再效仿西方,反而要复兴传统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日本的领导人对于当时整个社会的西化感到非常担忧。

第二,是为了抵抗自由民权运动。

像我们上一讲里讲过了,福泽谕吉强烈反对儒学教育,夏目漱石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接受的全部都是英语教育。我们还在第一讲介绍过跟李鸿章吵架的森有礼,他甚至提出来要取消日语,把英语作为日本的国语。这样一些极端化的西化思潮,引发了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们的担忧。

他们觉得,这样搞下去,也不用外国来侵略了,我们日本人自己就把自己的文化搞没了。日本人就不再是日本人了。所以,他们要提倡复兴日本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学、神道思想这些。以此建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塑造属于日本的价值观。

另外,随着日本对于西方的了解,很多进步知识分子和民权运动家,他们呼吁要全面向西方学习,打破当时维新元勋们的专制统治。有些人甚至提出来要废除天皇制,像美国一样搞共和制,大家一起投票选举国家总统。

这些倾向引发了政府领导层的担忧和警戒。于是,他们便大力宣扬忠君、爱国、效忠上司这些传统的道德,他们还要神化天皇和国家的权威。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就颁布了《明治宪法》和《教育敕语》。

这两部法案相继颁布于1889年和1890年。这两部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日本不再一味追随欧洲文明了,而是试图复兴日本的传统文化,塑造属于日本的特定的价值观。

《明治宪法》体现日本在两种道路间的摇摆不定

那下面让我们看一看,这两部法案是怎么回事吧。

《明治宪法》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一直都是日本的最高大法。虽然到了昭和法西斯时代,《明治宪法》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了。但是《明治宪法》给日本法西斯的产生是开了口子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明治宪法》包含两个相反的侧面。其中一个侧面是神权专制主义,另一个侧面是立宪民主主义。一部宪法里为什么会存在如此相反的两个侧面呢?那是因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直在这两条道路之间摇摆不定。

首先,让我们说一说,明治政府为什么要搞这个神权专制主义。

我们之前讲过,德川时代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权力很分散,有260多个藩。明治政府搞废藩置县,就是要扫除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权力,形成一个强力的、单一的中央政府。明治新政府要剥夺那些原来属于幕府和地方大名的政治权力,创造出一个统一的最高权威。

同时,还要给民众灌输一种牢固的国家意识。让这些普通老百姓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日本这个国家的国民,是要忠于日本的天皇。为了实行这两个目的,明治新政府需要搞专制主义,并且神化天皇的权力。

不过,在另一个方面,明治新政府还要推进文明开化,利用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来武装自己,增强自己的实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新政府必须要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搞立宪民主制。为了搞立宪民主制,就要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给他们选举权,让他们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为了把普通老百姓和官员团结起来,就要搞议会,要搞政党竞争,这些都需要限制君主的权力。

可以说,《明治宪法》就是要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第一,以最高法律的形式,强化天皇的权威。第二,还是要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天皇的实际权力。这个看上去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伊藤博文和他的手下完成了。

明治宪法颁布图

为了编制《明治宪法》,伊藤博文从1882年3月开始,就带了一支队伍到欧洲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历时一年半。在欧洲期间,伊藤博文主要呆在了德国和奥地利,听取了这两个国家的宪法学者的意见。

在考察之后,伊藤博文认为欧洲各国那些完善的立宪制度,的确让人感到羡慕。但是,这些制度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的。这个历史基础,就是欧洲的基督教传统。

伊藤博文说,基督教在欧洲各国,就像个枢纽一样,深入民心并且能够团结民众。反观日本,没有基督教传统,佛教也没有这个能力。能够充当日本国家的基石,充当日本国民信仰的,只有天皇和天皇的家族。

所以,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宣称,天皇的权力来源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什么意思呢?天皇的祖先是天照大神。历代天皇都是神的子孙。所以,他们凭借着神圣的血统,世世代代统治日本。换句话讲,天皇家族对日本的统治万世一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被挑战。

《明治宪法》还宣布,天皇是日本的元首,总揽统治权。他的权力至高无上,他的决定是最终决定。日本的天皇制,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优越的制度。天皇不能被问责,不承担任何政治责任。

不过,在另一方面,《明治宪法》也规定,虽然天皇的权力是最高权力,但是天皇不能随心所欲地去行使它。天皇需要依据宪法,并且在大臣们的帮助下管理国家。

也就是说,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是他不能独断专行。从原则上来讲,如果天皇不同意政府的决定,他可以直接否定,只不过这种情况几乎从未发生过。明治宪法确立了立宪政体,实现了权力的分立,也带来了权力的分散

在这么一种宪法体制下,日本形成了几大寡头集团。比如有内阁(内阁是中央政府,也叫官僚系统),有议会(议会是政党势力),此外还有参谋本部和军令部,也就是大家说的军部(军部就是军队的势力)。

这个时候,势力最大的是那些维新元老,也就是当年领导明治维新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下级武士,像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这些人。

明治元老

大家需要注意,这几大势力集团都是横向并列的,互相不隶属的。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政府不能控制军队,军队只听天皇的。

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这些人,他们活着的时候,依靠自己强大的权威,可以把这些势力整合起来,军队也听他们的。但是,等这些元老都去世之后,中央政府、议会、政党,还有军队这几大势力,开始了无休止的斗争。

到了1930年代,军队终于战胜了议会和政党,控制了中央政府,把日本带入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有听众可能会问,天皇的工作是什么?天皇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各派势力,做最后的裁决。也就是说,只有在政府、议会和元老之间,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的时候,天皇才能发挥作用。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常发生。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的话,那就说明这套政治系统已经失灵了。

因为是最后的裁决者,天皇没有办法主动指导政治运营。其实,他也没有那个能力,他不可能即懂军事,又懂政治,又懂经济,又懂外交。天皇只是高高在上的最高权威,而不是政治事务的积极参与者。

《教育敕语》中看出日本侵略意图

讲完了《明治宪法》,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教育敕语》。这篇文章很短,只有315个字,但是影响巨大。二战前的日本人,只要是读过小学的,都要熟练背诵这315个字。

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的初衷,就是要抵抗民主和西化的浪潮。明治政府成立初期,就提出来要全力向外国学习,破除本国的陈规陋习,推进文明开化。当时儒学被当作了传统文化的代表,遭到了很多批评和冷遇。但是,仅仅过了23年,儒学又被复兴起来,这主要得益于《教育敕语》的颁布。

《教育敕语》大力宣扬忠君思想,并把整个日本比喻成了一个大家庭。天皇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是所有人的父亲。万世一系的天皇对民众的爱护,和历代臣民对天皇的忠诚,是日本这个国家最珍贵的传统,也是一切教育的精髓所在。

这些说法明显就是在扯谎,吹牛皮。我们前面讲过。自打武士政权成立以来,天皇就开始丧失实权。在近700年里,天皇从来没有统治过国家。到了后来,日本人甚至不知道有天皇存在。他们只知道有将军,有大名,但不太知道京都还有个天皇。

天皇的统治万世一系,只是明治维新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说法。而且在历史上,很多日本人对于天皇一点也不忠诚。武士们经常欺负天皇。到了明治维新的时候,很多嚷嚷着要尊王攘夷的下级武士,甚至把天皇看作一种可以被利用的工具。

另外,《教育敕语》还宣扬孝顺父母、兄弟友爱、夫妇和睦、朋友诚信。这些内容基本上就是儒学宣扬的道德伦理。当然任何国家的人们,都应该赞同这种道德。但是问题在于,一旦个人的道德变成了公共的事务,那么所有人都容易被道德绑架,也就为公权力干涉个人良心的自由提供了可能。

《教育敕语》还开始强调日本天壤无穷的历史命运。意思就是说,天有多大,日本这个国家的命运就有多大。日本人要在全世界弘扬天皇的圣德,好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天皇的恩惠。大家应该能够看出来这种对外侵略的意图吧。

在明治时代的前半期,日本人羡慕西方文明,热衷于向外国学习。而到了《教育敕语》的时候,日本人开始把外国描述为充满威胁和险恶用心的国家了。《教育敕语》说:一旦日本和外国发生了冲突,日本国的臣民都要英勇献身,来捍卫日本天壤无穷的命运。

教育敕语颁布50周年纪念邮票(1940年)

总结

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了福泽谕吉《脱亚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且指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20年后,就开始放弃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路线。

日本人开始重新复兴儒学,颁布了一部混合了专制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明治宪法》。还颁布了《教育勅語》,要求全体日本人全心全意效忠天皇,勇敢地为了日本的命运奉献一切。

《明治宪法》和《教育敕语》这两部法案开启了日本的帝国主义之路。

感谢头条朋友们的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