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游览景点的时候,我基本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游览计划走。在城区西北线上。我首先去了最远的枣园旧址,然后是杨家岭、王家坪,最后再到近处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这座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的延河东岸。纪念馆前面的广场平坦开阔,宽广大气。正中巍然耸立的是身着中山装的毛泽东铜像。
走近后,看到铜像的毛泽东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基座上镌刻着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
介绍说,铜像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落成揭幕。
铜像东西两侧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花木。广场上有由柏树组成的八个大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时刻提醒后人继承延安精神。
广场两侧,树木苍翠,繁花似锦。展馆东西两翼18尊象征工、农、商、学、兵及国际友人的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参观免费,凭身份证领取参观券就可以进去参观。
踏着高高的台阶来到纪念馆门前平台上,三层台阶隐喻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阶段。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题写的馆名。
进入纪念馆首先是宽敞的序厅。
正面立着一座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及国际友人站在一起的主题群雕。
雕塑身后是巍巍宝塔山和滔滔延河水的浮雕墙,上面的1935年—1948年字样在宝塔山的衬托下熠熠生辉。
序厅两侧墙面的上部分也是浮雕,下面则是一排拱形的窑洞式大门,通往两侧的展厅。
纪念馆面积很大,展览大厅由6个面积相等的展厅组成,呈回字形,有上下两层。
展馆主要展览分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等六个单元,通过大量的文物、历史照片和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13年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如果把展览内容再细化,就是十个单元。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二、红军长征到陕北;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四、八载干戈仗延安;五、新中国的雏形一陕甘宁边区;六、窑洞大学育英才;七、自力更生奏凯歌;八、延安整风铸党魂;九、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十、转战陕北、夺取胜利。
展览还突破了传统的以领袖为中心的展出模式,将八路军战士、边区老百姓、军民大生产、青年爱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不远万里来延安参加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等与领袖们的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讲解员说,新馆展示的2000多件文物中新挖掘、整理、征集的文物达到500多件,部分文物具有唯一性,是首次与全国观众见面。除大量历史图片和文物外,展览还运用新的展出模式吸引观众。
多种形式的展出我都看到了。有用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展示的大型场景《支前》,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凛冽雪夜,陕北男女老少扛着弹药、背着粮食,支援人民子弟兵的感人情景。
有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再现当年历史场景的,使人身临其境,更加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
介绍说,为表现毛泽东思想特意设计的著作墙,共收集了300多本毛泽东著作。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3本弥足珍贵,还有毛主席的手稿《改造我们的学习》复制件,以及外文出版物是整个展览突出的亮点之一。
我特别认真地看了一遍这面著作墙。就是将各个时期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著作收集起来,也结合其他部分党的重要领导人的著作,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从发展到成熟以及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全过程。
在最后一个陈列馆里,呈现出一条50米长的延安新市场一条街场景。这里别出心裁地以立体复制的形式陈列了当年延安人民群众的生活画卷,就是按照南关市场沟原样复原的真人蜡像商业一条街。
这里有绸缎庄、理发铺、铁匠铺、照相馆、药铺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再现了当年延安的街市情景,让我体会到了当年延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安定团结的生活。
介绍说,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开始轰炸延安,为方便群众生活、促进边区经济发展,边区政府在延安西山脚下修建了新市场,成为当时延安的商业、贸易和金融中心。活灵活现的延安名号光华商店、德胜玉绸布店,只要一按电钮,叫卖声、说书声此起彼伏……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军民陷入了物资供给的空前困境。然而,艰苦的生活条件阻挡不了全国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辗转万里奔赴这里。
讲解员指着纪念馆墙上的一张图片说:这姐弟俩是冒着被国民党当局杀头的危险,经历了无数次的盘查,一路讨着饭,奔向延安的。当时,延安是中国热血青年心目中的圣地。不走近延安,你可能很难理解70多年前这些年轻人的选择。当他们跨过边界,望见宝塔山,手捧延河水时,他们往往会匍匐在延安的土地上,甚至高兴得在地上打滚。
是什么东西在吸引他们?1946年8月,美国记者斯特朗带着同样的问题造访延安。在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她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讲解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3月,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到达延安访问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他们先后考察了工厂、机关、学校和市场,广泛接触群众,获得很深印象。返回南洋,他把归国所见所闻作了介绍,特别将重庆和延安作了对比之后,激动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在一个展柜中,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映入我的眼帘。
讲解员说,当年,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中央机关驻地,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放着这样的油灯。
就是在这样的油灯下,毛主席写出了一篇篇指引着中国革命航程的雄文;在这样的油灯下,朱德总司令部署了一场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在这样的油灯下,革命战士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样的油灯下,迎来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徜徉在纪念馆里,让人感动的不只是马列主义真理、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有历史伟业的精神支柱。
1939年2月,边区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惟一办法。于是,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谱写了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心同德、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凯歌。
展厅中的一架长不过3尺、重不足10斤的纺车,就是大生产运动的见证者。1940年,朱德在勘查南泥湾时,发现了这种纺车,立即号召开展纺线运动。于是,被誉为战斗武器的纺车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室。
工作间隙,他们就坐下来摇起纺车,自己纺线。就这样,小小纺车摇出团团棉线,摇出了丰衣足食的新天地。
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时,部队考虑他吃不惯小米、烩菜,就给他上了干部中灶,每顿饭两菜一汤。
毛主席得知后,把毛岸英叫来说:岸英啊,你妹妹李讷一直在大灶吃饭,你还要提醒吗?于是毛岸英就和战士们一起在大灶用餐了。
静谧的展厅内,随着讲解员娓娓的话语,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仿佛都鲜活起来,引领人们回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那13年的峥嵘岁月。
我觉得,从这些文物身上就能想像那发生在昨天的故事,这些带有体温的文物、照片,将中国革命在延安的发展史一一述说在我面前。
走着看着,恍惚间,使我仿佛也成为了战火纷飞那个革命时代的一份子,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历程。
在一张黑色破旧的小炕桌面前,导游特别地说:
这张小炕桌是国家一级文物,当年毛泽东主席就是在这张小炕桌上写出了著名的词作《沁园春·雪》。
那是在1936年2月5日,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一路东征到了黄河附近的榆林市清涧县,红军进驻了袁家沟。2月7号就是元宵节,毛主席当时就住在这一孔窑洞里面,那天下得雪很大,毛泽东工作了一个晚上,起来散步的时候看到漫天的大雪。
毛主席是湖南人,年轻时很少看到这么大的雪,来到陕北以后看到这么漫天飞舞的大雪,心情格外的爽快。于是,他就散步到山顶上,看到当时的北国风光,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到黄河顿失滔滔。
所以,他诗兴大发。回到窑洞,他伏在火炕的这张小桌上创作了《泌园春·雪》。这个原本普通的小炕桌,今天被当作一级文物保管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展厅里还有毛主席去重庆谈判的故事片段:
1945年8月 28日,毛泽东一到重庆,就从才气上压倒了蒋介石。当晚,蒋介石特邀毛泽东到他的林园官邸做客。宴毕,两人对面而坐,侃侃而谈。
在谈到国共两党合作,终于打败了日本人的时候,蒋站起身,从靠墙的壁柜里取出了一把金灿灿的带鞘的宝剑说:这是我们在安徽太湖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身上缴获的日本天皇御赐的宝剑。我们20多年未见了,今天又走到了一起,把他送给你作个纪念。
毛主席知道蒋是在夸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战绩,坦然接了过来,并笑了笑说:你晓得,我们这些年老是在日本人的肚子里面打滚,连饭都吃不饱,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你。这样吧,我把早年填的一首词录下来送给你,权当回赠,你看如何?
蒋介石连声说好,急忙吩咐人取来纸墨笔砚。毛泽东稍一思索,便龙飞凤舞地挥毫写起《沁园春·雪》来。
蒋介石不是诗人,不懂词格,但他却被毛主席词中那股豪气所震撼,自感不如。
8月29日,他特意嘱咐自己的笔杆子、号称文胆的陈布雷,一定要找人填一首诗词,也在报上共同发表。4天过去了,陈沮丧地对蒋说:重庆城内能请到的大文人都请到了,大家爬到歌乐山顶寻了3天灵感,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蒋听了,不由得长叹一声。
一阙词抒发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一个炕桌见证了伟人泼墨挥毫瞬间的英雄姿态,这就是一级文物所承载的内涵和价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当年,延安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灯塔,照亮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今天,延安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伟大的延安精神正在鼓舞着我们为祖国的强大前进!
据介绍,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她最早的馆址在南关交际处。
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
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有馆藏文物3.5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其中,一、二级文物有1700余件,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余种。
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的藏书、手迹石刻及办公和生活用品。
毛泽东长征时用过的手枪,转战陕北时骑的马(已制成标本)为该馆的独藏。
两个多小时的巡礼,我边观看边思索,将峥嵘岁月尽收眼内,将党的历史重新温习,怎不令人心潮澎湃,不虚此行。
2016年6月29日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