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官制体系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部分,其中内阁和六部为中央官职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国务院和其领导下的各职能部委。
六部的官职主要由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和笔帖式组成。
清朝六部尚书令牌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皇权集中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是六部权力逐渐萎缩,甚至从领导部门到执行部门的演变过程。比如,类似于现今国防部的兵部,本该全权负责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后勤供给、军饷派发等,但清朝时期的兵部仅对军事行政具有部分管辖权,其余职能几乎全部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
但不管如何,六部仍是清朝最为重要的中央行政机构,向上对皇帝直接负责,掌管着朝廷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清光绪年间的兵部兵票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清朝六部的各级官职组成:
尚书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尚书,掌铨综衡轴,以布邦职,乃系一部之最高行政长官。其品秩为从一品,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副总理兼部长,行政级别稍低于正国级。
因为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时期的六部官职几乎全部为复职,也就是说有一位满员,还有一位汉员。尚书更是如此,有一位满尚书,还有一位汉尚书。在扬满抑汉的国策影响下,清初时期的满、汉尚书的品秩不同,满洲一品,汉人二品,直到顺治十六年才将满、汉尚书的品秩改成一致。
侍郎
侍郎者,辅佐之属官也。所以,侍郎的职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贰之,也就是六部长官之副,其品秩于雍正八年固定为正二品,基本相当于现今兼领国务委员的副部长,行政级别为副国级。
清朝时期的侍郎,虽然名义上为尚书的副职,而且在行政序列归于尚书管辖,但其和尚书一样,拥有单独向皇帝上奏的权力。所以,清朝时期的尚书和侍郎同为一部堂官,共同执掌本部事务,并无明确的管辖、节制权,反倒是会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便于皇帝能够更好地将权力集中。
清代侍郎腰牌
郎中
和现今的国家部委机构设置一样,清朝时期的六部下设司级职能单位,分管具体事务,其最高行政长官即为郎中。也就是说,郎中乃系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职。
其品秩为正五品,基本类似于现今国务院部委某司司长,行政级别稍低于正厅级。
员外郎
通俗点讲,员外郎和郎中的关系,基本类似于侍郎和尚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员外郎为司的副职领导,为郎中的属官。
其品秩为从五品,基本类似于副司长,行政级别为副厅级。
清代五品官员形象
主事
主事分为堂主事和普通主事,虽然都是执掌文案章奏的正六品官职,但其实际地位和权力却大不相同。
堂主事:于司官衙门供职,也就是服务于尚书和侍郎身边,基本类似于现在的部长助理。
主事:司级单位里面的普通司员,也就是现在的干事。
笔帖式
品秩不定,七品、八品、九品,雍正朝时期甚至还出现过六品的笔帖式。其主要职责为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
清朝时期的笔帖式虽然为中低级文书官员,但却非常容易提拔,而且升迁速度很快。因此,笔帖式也成为了众多八旗子弟的出身之路、仕途跷板。
清朝官方文书中的笔帖式名单
后记
从清朝时期的六部官员设置来看,这些动辄官至国家级、厅局级、县处级的高官们,虽然官威赫赫、位置尊崇,却也只是执行具体事务的办事人员,而非领导人员。在家天下的清朝时期,领导者只有皇帝一人,其余皆为听命或者奏请皇帝施行的建议者,仅此而已。
就此来看,清朝只有奴才,没有大臣的说法虽然有点过激,但却并非没有道理。仅为皇帝一人服务的封建王朝,之所以会出现怠政倦政乃至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贪赃枉法,就是因为他只是替皇帝在为官一任、执政一方而已。
参考文献:《清史稿·职官志》、《皇朝通典》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