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方言俗语趣谈第一百二十五篇
义乌话落花生配砂糖,胜过头婚郎
释义:这是一句本地女性的口头禅,在农耕时期,一碟落花生配砂糖,招待客人是上上待客之道,其香甜滋味如同新娘第一次和新郎亲热般甜蜜蜜,回味无穷。
这一传统的待客之道,在义乌吉颜绸庄杨姐的公桌上一直保留至今。
特分享一篇书评以纪之。
潘爱娟作品
《皂角树下》吹泡泡
浅评潘爱娟老师新书
《皂角树下》 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把一组组童年的生活经历穿掇成一篇篇短文,回忆起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农村人依然保存着那份纯朴,那份执著,安贫乐命,乐观豁达的心态,这就是植根乌伤大地人们骨子里的那股韧性,犹如疾风中的小草,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遇春暖花开,便蓬勃生发,生生不息。
《皂角树下》新书发布会在福田街道举行,时值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埠四十周年之际。 义乌市场三易其址,最后落锤三都福田,乃天遂人意事。 潘老师是福田的女儿,以初心不忘,妙笔写丹青,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恩,其志可圈可点。
关于书评,许多文友都从不同角度,方方面面罗列铺展开来,结合自已的经历展开评论,溢美之词滿屏。 笔者有幸得到一本赠书,本想一睹为快,还未详细通读就在半途被朋友借阅了。 出书是给读者看的,认真拜读老师的新书,才对得起老师辛苦的付出。
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把听到的故事写的有趣,把看到的沿途风景写的唯美,把小人物的心态写的入木三分,需要作者长期的阅读及写作积累,和一双观察生活的敏锐眼光,更需要亲身经历。 把写作当成毕生的事业,潘老师的那份执念使人感动。
你懂得
潘老师是位高产作家,据说已经出了十五本书,可谓下笔如有神,妙笔开麻花。 读过潘老师的一些文章,总的来说文笔舒畅,述事平缓,犹如三五挚友围炉叙旧,娓娓道来,极具亲切。 文如其人,潘老师也是义乌文坛的大姐大,在作协文人圈,在论坛网友群,在各义工社交场合,都有潘老师忙碌的身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匆匆翻了《皂角树下》,窃以为,书名定的很好,和每个篇章内容贴题。
翻开目录:瓦片上的炊烟,披着蓑衣去种田,端着高脚碗串门,还有迎龙灯,猪头谢大年…… 翻开书页,一股久违的昔日农村气息扑面而来,既熟悉又陌生,直击如今80年代之前出生的义乌人的心灵。
皂角树下,使人想到在物质匮乏年代,农村妇女用草木灰滤汁洗衣服,采池塘边的皂角籽搓洗头发,门口塘边棒槌声声,鸭子嘎嘎,一派闲适的农村景象。 木盆里,村姑纤细的手上滿把的皂角泡沫,顽皮的小孩用麦杆当吸管,吹起一串串五彩的泡泡。
八十年代
皂角树下吹泡泡,在孩提时候是多么美的记忆瞬间?当傍晚降临,农人晚归,村庄瓦背上冒起的袅袅炊烟,正是母亲呼囡囡崽崽:好食夜饭啦! 于是在门堂弹泥丸,斗鸡鸡,滚铁环,抽陀螺的孩子们,掸一掸身上草屑,擤一把鼻涕,来不及水塘洗一把手,纷纷作鸟兽散,飞到母亲锅灶旁…… 晚餐也许是一锅红薯,也许是一顿菜饭,孩子们高脚碗口插一块腌萝卜,一碗饭可以串半个村…… 这些农村景象,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犹如时空穿越,极具亲切感。
最后做一调侃结尾,落花生配砂糖,胜过头婚郎。红楼梦中,丫环袭人把第一次给了主人贾宝玉,男女偷偿禁果,也是女性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爱的奉献了。 不知潘老师的处女作写给谁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潘老师的《皂角树下》,有那么多名家和粉丝捧场,定能入围畅销书排行榜,期待潘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更多佳作面世,以飱读者。
童年义乌金华头条一键回到童年
童年往事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