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4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签订和严格履行煤炭中长期合同的通知》,要求加快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并严格履行。
通知明确指出,将处罚中长协签约或履约不力的煤炭及电力企业,并提出了时间和数量要求——
4月底前,凡签约比例低于75%,季度履约率低于80%或半年履约率低于90%,国家发改委或省经济运行部门将对相关企业进行约谈和通报;
对全年签约量占比低于75%或履约不到90%的企业,将执行差别电价、对有关发电企业核减计划电量等惩处。
煤电双方中长期合同一直存在,但当煤价大幅波动、双方履约率降低,煤电矛盾就会爆发。业内人士认为,发改委此通知,就是为尽快解决煤电履约问题产生的矛盾。
但实际上,这种矛盾又很难避免——按照目前的设备利用小时数计算,即便煤价降低到年度合同基准价格535元/吨,煤电企业仍将面临全面亏损的风险,更何况目前煤价远高于535元/吨水平,煤电企业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要在短期内缓解煤电企业的困境,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增加煤炭供给,降低电煤价格。
但今年以来,煤炭企业复产和发运均不及预期,让各环节煤炭库存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3月底,全国重点煤矿存煤7500万吨,比年初下降10.5%,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40.4%。如果煤炭企业继续减量化生产,煤炭价格还有继续上升的风险,煤电企业亏损额无疑会进一步扩大。
因此,要让煤电企业止亏,除了监督中长期合同落实,还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持续推进煤电联营,打造煤电利益共同体。
既然煤电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燃煤成本大幅上涨,那么,有条件的煤炭和电力企业如果能够突破传统的行业、所有制限制,通过资本注入、股权置换、兼并重组、股权划拨等方式,发展煤电联营,构建起煤炭和发电企业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煤电合作机制,便可以从根本上显著缓解煤、电之间的矛盾。
在国内,煤电联营做得最为成功的企业当属神华集团,2016年,神华集团煤炭产能超过5亿吨/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了7432万千瓦时,差不过成了第六大发电集团。在电力板块,华能集团和国家电投的煤炭产量比较高,2016年均突破了6000万吨。
第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煤电企业应该尝试着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际业务,推动煤电、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走出去,寻求新的成长空间;也可以在做强发电主业的同时,依托自身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地制宜地发展非电产业,不断提升非电产业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