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老家在那(北洋洋务运动晚清)

抒情君 12

作者:王新民

李鸿章故居,又名李府,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族建筑。故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馆组成。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转心楼, 属于文人士大夫式的住宅、庭院和书斋相结合的民居建筑。李鸿章故居,是合肥市十大景点之一,也是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氏家族世系表

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并建设祖宅。咸丰八年(1858年)8月,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将李鸿章的祖宅焚毁一空。同治年间(1862年至1874年)开始,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合肥广置房产,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

20世纪50年代,李鸿章家族故居临街的部分,分别被改建成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后面的房屋先后被省市金融单位当做办公或宿舍使用。1999年9月,李鸿章故居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在李鸿章故居的东侧,又增加了1300米的仿古二层建筑作为展厅,集中展示淮系集团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中厅又叫福寿堂,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

小姐楼又叫走马楼,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楼与前院中间有道墙,墙中间的门,便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了。

李鸿章留下大量匾额、对联以及信札等珍贵墨迹。李鸿章的书法作品雄强朴茂,浑厚庄严,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组成的。整个展览向人们昭示了淮系集团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所作的重大贡献。

李鸿章,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本名章铜,字渐甫,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因在兄弟姐妹八人中排行老二,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鸿章与子孙们的合影

李鸿章和他的孙子合影

李翰章和李鸿章兄弟俩的合影

李翰章和李鸿章兄弟及家人的合影

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曾帮助父兄办理团练事务,官至按察使,后居安徽芜湖,经营地产、商贸和典当等行业,成为是李家中的首富。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鸿章中秀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中举人。同年,与周氏完婚。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李鸿章入京会试,不幸落榜。李鸿章以年家子身份投贴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李鸿章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 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改授为翰林院编修。

道光三十年(1850年)起,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回籍办团练,并带兵与太平军交战。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咸丰七年(1857年),李鸿章为父亲守制,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次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

李鸿章的世师曾国藩。咸丰九年(1859年),李鸿章被派往安徽军营,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发生转变。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鸿章受到重用,成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左右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李鸿章奉命回安徽招募淮勇,得益于之前团练的基础,和他在当地的各种关系,使淮军的招募、组建较为顺利。

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抵达安庆,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将领,并加以考察,还从湘军调兵借将,充实淮军力量,正式宣告建军。李鸿章从曾国藩手下的幕僚,转变为清朝统治集团重要的一员,并在军事上取得独当一面的指挥权。

同治元年(1862年)3月,经曾国藩推荐,李鸿章被署任江苏巡抚,随即便亲率约9000名淮军乘船入沪,此时,形势极为严峻,太平军二次进攻,而上海官绅对淮军不以为然,寄希望于靠外国雇佣军。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并亲临前线指挥,经过独立进行的三次恶战,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李鸿章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大力扩充实力,使淮军在两年内增至6万多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同治二年(1863年)7月,太平军部兵临苏州,李鸿章用计诱杀该将,遣散余众。曾国藩接报后,赞赏李鸿章殊为眼明手辣。苏州城破后,李鸿章被赏加太子少保衔,并赏穿黄马褂。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亲自督军攻打常州,捕杀太平军将领,使得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肃清。清廷赏李鸿章骑都尉世职。随后,李鸿章又指挥淮军配合湘军攻克南京,清廷封李鸿章为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

同治八年(1869年),清廷因李鸿章督办剿捻有功,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兼署湖北巡抚。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因曾国藩处置不力,引发民怨,朝廷命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办理此案,这是李鸿章的第一个涉外关系事件。在成功调解天津教案后,李鸿章被调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此时的李鸿章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有成为清政府第二朝廷的趋势。

新式学堂开设的外文课程

1872年首批赴美国留学生合影

1881年,李鸿章与唐廷枢、伍庭芳、周馥等视察唐胥铁路。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李鸿章以钦差头等大臣身份,前往前往俄国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此后,又先后访问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行程9万多公里,均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在出访过程中,李鸿章会见各国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达官贵人,参观工厂、农村、报社、学校、矿山、电报局、银行、军队、博览会等。这些活动使李鸿章眼界大开,对西方尤其是西方立国政教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正如他说的:所见过于所闻。

回国后,李鸿章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详细介绍了欧美的繁华强盛,并以中国贫弱,提出须亟设法。但并未引起他们的重视,本人也未获得重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仅被任命为总理衙门上行走,实际上并无实权。

李鸿章与俄国海军少将泽列诺伊合影

此后,李鸿章先后访问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行程9万多公里,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款待。

1896年,李鸿章与英国前首相威廉尤尔特罗格

李鸿章访德期间,在克鲁伯工厂视察

李鸿章与英国首相索尔茨伯里侯爵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时的合影

出访欧美时的李鸿章,佩戴英国赠予的大十字级勋章。

1896年8月,李鸿章一行抵达纽约港

李鸿章在英国首相官邸门前留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月),李鸿章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乘船南下广州,途径香港,与港督卜力等人会面。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子桐、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方也称之为当世三杰者。

李鸿章与招商局

招商局历史上的六面局旗

李鸿章积极参与倡导洋务运动,提出外须和戒,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兴建了一大批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兴学育才,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

中国制造的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

晚清电话接线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英,、法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干涉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决定招抚义和团,对各国宣战,北方局势一片混乱。

同年6月,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电催尽快上任。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5日乘船北上,10月11日到达北京贤良寺西院。(图为李鸿章在贤良寺与随从和俄军军官合影)

李鸿章到京后,即与庆亲王开始与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11国代表进行艰难的谈判。李鸿章等人按照清廷旨意与各国磋商,力争稍资补救,然而列强态度强硬,寸步不让。拖延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才在议和大纲上签字。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被任命为议和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上签字。

李鸿章由于劳累过度,又受风寒,旧病复发,吐血不止。同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11月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消息传来,慈禧震悼失次,并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同时,清廷允许李鸿章入祀贤良祠,在其原籍及立功省市建祠祭祀,京师则特建专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这种待遇,清代汉族官员中仅李鸿章一人。

李鸿章的墓地在安徽合肥城东15里的大兴集,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0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为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一生中代表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更是他洗不掉的污点。因此,李鸿章也常常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成为一名争议性很大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时代是封建社会的末世,其身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李鸿章既忠于传统,又颇具改革精神。无论生前死后,都是颇具争议的人物,100余年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2023年2月10日拍摄于合肥淮河路李鸿章故居,2月19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

编辑:方迎欣《白浪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