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战国时代,魏文侯任人唯贤,大胆起用平民士子,在富国强兵、国家大治的同时,给平民士子一个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此后,名士辈出,苏秦便是其中一位。
战国名士苏秦
反观与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的张仪于秦国不断建功立业,苏秦一生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志有余,才不足。
一、屡试不得录用
《史记·苏秦列传》开篇便说,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可谓至公至允,恰好是其一生的写照。
在亲朋近邻看来,苏秦属于不务正业类型的人,即其舍本逐末,既不能务农生产,也不能从商逐利,尽做耍嘴皮子的事情,引来乡邻的非议,提及此人均以为耻。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闭门读书
于是,苏秦闭门不出,专心研读藏书,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番天地。终于有一天,苏秦悟《阴符经》,而自认为有所得,便离家求说周显王,但以出师不利而告终。
随后,苏秦西至秦,继续求职,虽见到秦国新君秦惠文王,但并未获得秦君的赏识。苏秦求职,又一次失败,《史记·苏秦列传》给出的理由是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但令人不解的是,不久,张仪入秦,不但被录用,而且仕途坦荡,官至相国。虽然张仪之所以得以入秦,是以苏秦宏图伟业棋盘上的一颗棋子,稀里糊涂求职于秦国,即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苏秦求职秦国不成,张仪却做的风生水起
苏秦离开秦国,辗转来到赵国,更是求职无门,出身公族奉阳君赵成因弗说之,便命人随便找了个理由将其打发。
二、一朝录用,显赫至极,谁料却是梦美一时
苏秦先后赴周、秦、赵面试,均未被录用,但已经踏上不归路,只好鼓足勇气,继续前行,一路向北,直奔燕国,却出人意料地在这偏居北疆苦寒之地,以一番言论征服了燕文公。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燕文公愿意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与赵从亲,天下为一。
苏秦以口舌之力得志于燕国,随后又一一说服赵、韩、魏、齐、楚,达成六国从合而并力,而且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至此,苏秦一生功业达到最高点,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且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于是投从约书于秦令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苏秦志得意满
三、一生荣耀,反成国际社会耻笑事件
苏秦游走于山东六国,最终不辱使命而达成六国合纵,志得意满返回赵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号称令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的六国从约,却于苏秦返回赵国复命的第二年便被有犀首之称的公孙衍略施手段,便令齐、魏放弃刚刚签署的合纵盟约,转而与秦国一同讨伐赵国。
苏秦得知秦、齐、魏三国伐赵的消息,便知六国从约已然被打破。遥想当初,赵肃侯仅凭苏秦一番豪言壮语,便托国于苏秦,而今引火烧身,才有今天秦国率齐国、魏国一同伐赵。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
赵肃侯欲重责苏秦
因齐、魏背弃盟约,将战火烧至赵国,赵肃侯几乎崩溃。当赵肃侯将怨气朝苏秦发泄的时候,苏秦的精力完全用在如何脱身上,最终以请使燕逃离赵国。
在当今人才流动无比自由的时代,苏秦之流比比皆是,有时企业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聚焦于某一产品、某一市场,但当有人知难而退时,最终买单是谁,不言自明。
苏秦用心打造的六国从约并未因其离赵逃燕而结束,随后齐国仿佛如约而至,接连攻取燕国十座城池,大胜而归。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当苏秦逃至燕国时,燕国新君燕易王一语道破苏秦导演的这场闹剧,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
苏秦有意逃离
苏秦不但因其才气而有胆识欲六国合纵,天下为一,而且胆大妄为,以至于与燕易王的母亲私通,竟然置于己有知遇之恩的燕文公而不顾。
苏秦与燕易王之母私通的事情很快便被燕易王得知,于是故技重施为脱身离燕献上为燕间于齐之计。苏秦为燕说齐王高宫室,大苑囿以明齐得意,利用齐湣王盲目重孝的心理,以耗费齐国的国力,同时将齐国王室树立成奢靡无度的形象。
东窗事发,苏秦又为燕间于齐
苏秦为燕间于齐,结局是惨遭车裂,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
当今社会,苏秦之流不在少数,他们善于以夸夸其谈赢得企业共鸣,尤其精于以言辞为企业建立宏伟蓝图,但一朝实施,却困难重重,即便有的看似可以落实,却不得已支付高昂的成本。
历史倪说认为,苏秦之所以可以名留至今,其所作所为成功时惊天动地,失败时闻名诸侯列国。
苏秦为燕间于齐败露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苏秦列传》
2、《史记·张仪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