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三种智力提升方法高考在即的一个叩问(智商测试真的靠谱吗)

抒情君 4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游戏?

普通孩子有机会缩小与天才的差距吗?

如何让自家的孩子也可以拥有最强大脑?

……

怎样才能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挖掘他们的天赋,让家庭教育更加科学一直是家长们不断努力探索的事情。作为国内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权威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首任部长刘嘉教授一直从事人类智能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方面的研究。在日前《解密最强大脑,科学解锁孩子无限人生》的话题下,刘嘉指出,如果家长能懂一些脑科学、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在养娃的路上将会少走很多弯路,更富成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首任部长刘嘉在线解密最强大脑,科学解锁孩子无限人生(直播截图)

育儿中有哪些常见误区?

——男女成就不同非IQ问题,探索性的多玩是对大脑的训练

从第一季到最新一季,《最强大脑》科学总顾问刘嘉的角色是保证节目的科学性。他和团队设计了最强大脑初试复试的所有测验,并设计出那些让人感到烧脑、甚至变态难的挑战项目。在他看来,最强大脑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大家跪着看选手挑战智力的极限,而是激发每一个人去叩问自己的能力——普通人可以不普通,只要你愿意去认识你自己。这引发了不少家长对育儿的疑惑:《最强大脑》里男选手比女选手多很多,是男孩普遍比女孩聪明吗?小孩子多玩有利于智力发展吗?一方面超常会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在线听众提问不断,刘嘉逐一纠偏,从来没有一项研究表明男女之间在IQ上存在显着的差异,男性和女性的IQ是一样的。但看企业领导人,为什么男性要比女性多,这种差异并非由IQ导致的,而是因为一些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比如小时候给男孩玩积木、编程,给女孩玩洋娃娃、过家家,其实我们在潜意识里就认为男孩可能在空间数理方面要强,应该给他玩这些东西,所以从小就已经把男孩和女孩设定在了不同的道路上。

在育儿过程中人为设定了男孩就应该玩积木、编程

对于小孩是否应该要多玩,刘嘉的态度是肯定的,这是对未知的探索。他建议,如果带3-6岁的小孩在野外游玩,可以让他尽可能多做两件事,一是描述两棵树的树叶有什么区别,二是在行走过程中问他我们要怎么回家。再比如在旅行过程中人为制造些挑战,造成不确定性,让孩子去学会适应变化。在这些玩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孩子去探索世界,训练他的空间力、观察力和记忆力。

天赋与努力哪个更重要?

——大脑的可塑性始终存在,抓住关键期发现天赋并给予教育

迈克尔﹒乔丹并非天生就会运球,毕加索也非一出生就会画画,即使天才也要通过努力才能触碰成功。天赋与努力,在心理学背景下,多以基因与环境的说法进行探讨。刘嘉认为大脑的可塑性始终存在,我们可以经由不断地训练来改变和提升,但如果在关键期进行改变和提升的话,效果最为明显。如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这个时期学习某一门语言,是可能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达到母语水平的高度的。因此,教育应该尊重不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

刘嘉不禁感叹在《最强大脑》第二季中让他印象颇为深刻的选手周玮,16位数字开14次方他可以心算精确到小数点,可惜小学后就辍学在家里的杂货店帮忙,靠每天玩计算器琢磨出了数学的规则。我们后来试图教他一些更复杂的比如偏微分方程,但他学不会了,所有的知识局限在了那些常规的数学里。当听到周玮的母亲对在场的一位数学专家说,如果你是周玮的父亲就好了时,刘嘉瞬间流下了眼泪。周玮是真的天才,可惜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早一点被发现、训练好了,可能会成为一个密码学专家,或者像陈景润一样研究数论。我们对待天才的理解是存在一些误区的,天才并不是‘全才’,他的才能需要后天训练才能展现出来。

《最强大脑》中的选手周玮,被诊断为中度脑残却擅长速算

天才研究是刘嘉专注的方向之一,他参与《最强大脑》最大的用意是希望大家能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独特之处。帮助孩子发现潜能天赋,然后用教育的方式让其天赋大放异彩,这是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尤其需要抓住三个关键阶段:0到6岁是天赋发现,父母要发现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擅长,是空间能力还是音乐能力等等;6到12岁要根据孩子天赋去培养兴趣;12到18岁,通过潜能加上兴趣,来看孩子未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

能力和兴趣被刘嘉称为决定未来的两个因素,他回忆当年求学时自己的物理成绩是最好的,参加数理化竞赛时也拿了奖,可正当准备选报物理专业时,欧文·斯通的一本《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让刘嘉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心理学更有吸引力了,这一兴趣成为他一直走到现在的动力,并且是做越感兴趣。对谈中,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有感,年轻可以多闯一闯,30岁到35岁之前可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选择,之后就要聚焦,要找到一个长长的滑道,然后开始滚雪球,建立自己的专业性,这是由广到深的一种改变。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左)对话刘嘉(图源:宜信财富)

如何让孩子不畏挑战和失败?

——表扬过程而非结果,培养成长型思维

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固守派,对于探索性的事情,总会因为害怕失败,不敢去尝试挑战新事物,往往对生活缺少了那么些热度。那么受挫之后如何成长?我们需要培养成长型思维,刘嘉提及的这一概念来源于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Carol Dweck)的发现,成长型思维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那些相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的孩子,会比那些认为自己的能力不会变化的孩子表现更加出色。

早在1978年,德维克就发起了一项研究,她找来一群孩子,出了一系列难度递增的智力拼图。很快,这群孩子形成了两个类型。第一种孩子,尝试无果后,开始责备自己,我越来越迷惑了。我的记性一直不好。当拼图的难度不断提高,他们会说,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的甚至会沮丧到把拼图扔到地上。而第二种孩子,不仅能坦然接受失败,甚至非常喜欢失败。当拼图变得越来越难,他们不但没有责备自己,还会说:我喜欢接受挑战。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那之后的近40年里,德维克一直在论证不同思维模式与成败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思维决定命运。刘嘉进一步解释,在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眼中,每一次的失败和挑战,都是一个能让自己变更好的机会,因此越挫越勇,最终走向成功。在信息科技爆发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变革与创新作为其生存、发展,乃至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因此,很多企业正将成长型思维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

人的思维方式其实蕴含了无限的能量,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在德维克的研究中其实并不困难,父母一些很小的干预就能产生作用,比如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而不是结果。若说话的角度只是鼓励他们做擅长的东西,长久以后就会让他们不愿意冒险,始终以挑战的思维引导孩子会让他们更加强大。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Carol Dweck)因提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终生成长》一书被大家所熟知

如何培养孩子的领导力?

——换个视角看问题,既要善谋也要善断

领导力是西方教育最看重的品质之一。但也有家长会说,又不是每个人都要去从政或者当总裁,为什么要强调培养领导力?其实,领导力不是当了领导才有的权力,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和热忱,驱动自身做更好的自己,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正面影响。它与性格无关,更与未来的职位无关。刘嘉分析,领导力最底层的能力是共情,一种能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从而把团队里面各式各样的人都团结起来。此外的一个关键是要有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的勇气和决心。在面临很多挑战和未知的时候,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而培养孩子在关键时候能够站出来,带领大家往前走有两种很重要的能力:一个是善谋,即创造力;一个是善断,即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而言,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一定要让他换个视角来看问题,比如问孩子双腿残疾的人能开车吗?他说不能,这样对话就结束了。但如果换种问法,双腿残疾的人怎样才能开车?那孩子的思路就不再是Yes或者No的问题,而是想怎么把方向盘改一改,或者哪里改一改,让双腿残疾的人能够开车,这就激发了他的创造力。另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能够找到一个问题下面的隐含假设,刘嘉指出,具有领导力的人一定能够看得比别人更深,当大家都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他能找到一条新路,这就是善断。

《最强大脑》系列图书发表于2019年,由刘嘉教授及爱因思维团队联合出品,旨在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脑力发育特点,科学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六维能力

让孩子自己选择还是父母来做规划?

——不过度保护,红线之内给予孩子充分空间

屏幕上这么多字跑来跑去,这节目怎么看?

这叫弹幕,现在很流行的!

不要一直玩手机,浪费时间。

我是在学习,手机上有很多可以用来学习的APP!

代际沟通不畅是困扰不少家庭的一个问题,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玩游戏、微博是耽误时间,实际上孩子是在跟互联网这个大脑结合,在巧妙利用互联网大脑为自己做事。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刘嘉的观点同样如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主动去适应孩子,适应时代变化,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父母,当父母怀着向他们靠近、学习的心态时,双方是很容易沟通的。

事无巨细的照顾、以爱之名的干涉、如设计师一般为孩子规划人生,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真正理智地爱孩子,父母就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逐步独立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学会放手,并非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而是有智慧、有意识地引导。刘嘉提倡HighCare,NoOverprotection(高度关注,少过度保护),即给孩子画一条红线,红线之内给予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超过红线则严格地惩罚。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既告诉孩子要有规矩,也告诉孩子有自己的自由。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有现实主义的观察。美国劳工部的报告指出,未来还有65%的工作尚未被发明。看清这个趋势的同时,育儿的第一要务是回归扎根——给孩子发挥自我的机会和时间。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为社会创造价值时,便已是刘嘉口中的成功。

作者:袁琭璐

编辑:袁琭璐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