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④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⑤逾⑥墙而走⑦。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注释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费:鲁国的地名。同名族:同姓同名。族,指姓氏。尚:还,仍然。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逾:越过。走:逃跑。
译文
从前曾参住在鲁国的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姓同名,他杀死了一个人。
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她一如既往地织着布。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布。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害怕起来,扔掉梭子,翻墙逃走了。
根据曾参的贤德,他母亲对他的信任,应该不会相信这样的话。但是有三个人怀疑曾参杀了人,那么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文言知识
说尚:尚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指还,仍然。如上文中的其母尚织自若也。又如,尚不可知,年龄尚小。指尚且,况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指尊崇,注重。如尚文,尚武,尚贤。指给帝王管理事物。如尚书(原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尚食(掌管帝王膳食),尚衣(掌管帝王衣服)。
人物故事
曾参和他的父亲
曾参,大家都知道,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宗圣,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杀猪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听过,说明了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而在上文中,曾参却被传出了杀人,谣言一再重复导致他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下面再说说曾参和他的父亲的故事。
曾参的父亲叫曾点(又称曾皙),二人不但是父子,还是同学。曾点是孔子30多岁时收的弟子,而曾参则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曾点对后代教育非常之严,而且脾气火爆。《孔子家语》中记载: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意思是曾皙生气了,直接拿起大棍子(注意不是一般的棍子,而是大棍子!)就打在了曾参的背上。曾参直接就倒在了地上,好长时间都不省人事。
曾点因为什么事情生这么大的气?你绝对想不到,就是曾参在瓜地锄草时,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了。看来打孩子真是历史悠久啊!
曾参醒了以后,反而恭敬地走上前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
曾参说完就回到屋里,弹着琴唱起了歌,目的是让父亲听到,知道他的身体没有问题。曾参果然是以孝闻名。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但不是对曾点,竟然是对曾参。
孔子对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但曾参认为自己没错,让人告诉孔子他要来拜见。
孔子对来的人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瞽瞍(gǔ sǒu)有个儿子叫舜,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瞽瞍用小棍子打舜,舜就挨着;瞽瞍用大棍子打舜,舜就逃走。所以瞽瞍没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没有失去尽孝的机会。现在曾参侍奉父亲,打死也不躲避。这样做,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
曾参听后顿时如梦初醒,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承认错误。
唉,被毒打了一顿还要怪自己逃得不够快,在现在看来真的是没天理了!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二》
启发与借鉴
知子莫若母,曾母应该是对曾参最了解、最信任的人。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也不由得信以为真了。这则故事不禁令人想起了三人成虎,无数事实证明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充真,使人深信不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蜚语都是可怖的,甚至可以致人于死地。也许最初只是随口一说,但是经过一些好事之徒的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如今有了网络,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可以对信息加以甄别,让谣言因你而止。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用户上传并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内容仅供参考。